孟盛 龙在宇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2020年,广大的中国农村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夺取了脱贫攻坚的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乡村振兴扬帆起航,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持续推进。同时,改革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这是一幅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我们撷取一个个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以窥全貌。今年以来,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奔赴多个村庄蹲点,与村民、基层干部展开深入交流,记录下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点滴。这当中,有奋进、收获,也有艰辛、犹疑……
变更用途的产业资金
6月的一个午后,川东地区暴雨如注,大雨让气温骤降,不少人穿上了长袖衬衣。
三个城郊村的村支书撑着雨伞,来到会议室商量事情。这三个村中,甲乙两村来自同一个镇,丙村来自另一个镇。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跨村镇的“联席会议”。将三个村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间面积约200平方米的铺面,价值约200万元,地址位于城区某商业楼盘的二楼。
会议开始,甲村的村支书首先说:“这个价格太便宜了。邻街一个铺面,差不多大小,也在二楼,一年租金15萬元,为什么我们的才租9万元?”
丙村的村支书却摇头:“人家的铺面是装修过的,接下来马上就能开火锅馆子,我们是清水房,无论谁来装修还得投好几十万元。两码子事,价格自然不一样。”
讨论了一下午,最后统一意见:反正铺面空着也是空着,既然有人出价,哪怕便宜点也租出去吧。
三名村支书,怎么成了坐地收租的房东?这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那时,脱贫攻坚来到决胜时刻,各级部门的帮扶力度很大。尤其是并村后,该区组织部门给部分行政村下拨了3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资金,要求各村利用这笔资金发展产业。
乙村的村支书拿着这笔钱却有些犯愁。他告诉记者:“农业是看天吃饭,农业产业化更有风险。就这些年,在我们村里投资搞什么生态垂钓园、草莓采摘基地,最后亏得一塌糊涂的老板比比皆是。拿几十万元去发展产业,一来没有规模难成气候,二来还有亏损风险。”
邻村的教训大伙也看在眼里。有人拿这笔钱去购买农业机械,可利用率并不高。况且机械放在那里就会贬值,只会越来越不值钱。
乙村的村支书想,要不拿这钱去城区投资铺面?他的想法很快得到甲、丙两村支持,三家决定合资购买铺面,将来收益均分。
三名村支书知道这是大事,不敢轻易做主,还得各自请示镇上。镇领导一听,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说不错,但发展产业的钱拿去买铺面,是不是名目不对?于是,这件事又汇报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那里。
后来,组织部长找到常务副区长一起商量,给出了回复,三个村合资买铺面可以,但只能在本区区域内购买,算是支持地方经济。
如今说起这笔投资,三名村支书喜气洋洋。自家铺面附近一家商业综合体开业,房价涨了不少,去年100多万元的投资,如今升值到200万元。乙村的村支书发现,别的村有人搞柑橘产业,有人挖鱼塘,有人建民宿,都还没赚着钱。
后来有人写信把这三个村告了,说他们更改资金用途,不符合规定。因为提前跟上级请示过,区里对告状信反映的问题没有追究。
记者与该区一名区领导交流时,对方表示,村里拿发展产业的资金去购买商铺,究竟有没有违规,的确存有争议。但从这件事,还是可以看出许多问题。首先,证明农业产业不好做。前些年说干实体经济不如炒房,从这三个村的实例也能看出来,做产业没挣着钱,买商铺一年升值20%。其次,许多西部地区乡村的发展还是依赖输血,本身造血功能有待提高。东部地区中心镇大多是依靠先发展产业来吸附外地人口发展壮大的,西部地区中心镇大多是依靠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求来聚集周边人口形成的。“差距很明显,乡村振兴的压力很大。”
打通断头路,先把心弄通
解决五福村的断头路问题,正成为村两委一班人的首要任务。
五福村由5个村合并而来,从原2村到原5村的道路,途经原3村,数年前道路就已完成基础作业,就差最后一步硬化。然而几年过去,土路依旧没能完成硬化,好些路段下雨后甚至被冲垮。
原3村有户姓孙的人家,道路要从他门前经过。就在这段土路上,当年抢栽的柑子树已经长高。村民指着这些栽在道路中间的树木说:“路之所以修不下去,就因为这家人阻拦。”
老孙家的房屋破败不堪,好些年没人居住,他家一对儿女全在城里买了房,老两口也进城带孙子去了。前些年,听说修路要占自家田,他们匆忙赶回老家大闹一场,最终把事情搅黄了。
老孙家的田已经荒芜好些年,今后大概也不会有人料理。他们争的不是田,而是一口气。照原来规划,道路从山腰上通过,据说山腰上那户人怕坏了风水不同意,还去疏通了关系。最后,规划改道走山脚下。
老孙听到消息后,气得不行,“难道天底下就自己好欺负!”旁边还有人怂恿,说老孙父亲那一辈因为一块田就没争赢山上那家人,到了老孙这一辈,可不能再认怂。
老孙老两口从城里赶回来,在已经漏雨的家中住了半个月,不仅在土路上栽树,说那是自家田,谁也不准动,甚至还躺在推土机前面,打算以死相逼。
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
五福村现任村支书姓丁,他清楚整件事的原委。丁书记告诉记者,当初的工作方法确有不妥之处,尽管老孙的田多年未耕种,但修路要占人家的田,总该打个招呼。后来老孙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此事,难怪会生气。另一面,中间有人在撺掇,发挥了很不好的作用。他们给老孙通风报信,老孙回家后他们又使劲挑唆。
丁书记直言,撺掇的人就是原3村的村干部。他们觉得这条路是从原2村到原5村,工程建设也是别村在负责实施,自己被晾在了一旁。
并村之后,五个村合成了一个村,往日的通村公路成为了村内部道路。丁书记找准症结,要打通断头路,先要把心弄通。他让原3村的干部去做老孙的工作,干部们进城好几趟,多次劝说老孙,事情终于出现转机。
基层经验丰富的丁书记对记者说,并村不仅是资源整合,也是消除一些老旧矛盾的机会。比如这条路,过去3村的干部不肯卖力,现在态度转变了。还有一个原5村的上访户,为了几百块钱的事与村支书水火不容,双方都不肯让步。并村后,丁书记让原5村的村支书回避一下,安排其他干部去跟上访户开诚布公地交流,满足了对方一些合理诉求,事情也得到圆满解决。
“留不住”的村支书
临江镇原有29个行政村,并村后现辖16个行政村,调减幅度达40%。石头村目前是该镇最大的村,人口1695人,由原来的3个行政村合并而来。
目前,石头村的村支书与村主任,由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肩挑”。新形势下,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正成为常态。
这名年轻人是个外来户,老家距离石头村好几百公里,数年前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当地后,领着一帮人发展蔬菜种植,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
此次村两委换届,原来的三名村支书都没能留任,其中一人多年来一直在县城学校做保安,对村里的事不热心,另两人则是因为年龄原因。按照最新政策,村支书原则上要在55岁以下。
退下来的老支书对年轻人充满羡慕。“现在‘一肩挑,办起事来更利索;当年我们一个月就几百块钱,如今当村支书,一个月有两千多元。”
年轻人上任后,头几个月确实有股闯劲,可最近一些工作似乎推进得缓慢了,老支书对年轻人也有意见,认为他“一心就想考公务员,整天在屋里复习,都没有抓工作了”。
年轻人则说,自己是打算考公务员,但工作并未受到影响。
一名与年轻村支书关系亲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人家来这里整整5年了,搞蔬菜种植积累了一些名气,却没赚着多少钱。“农业不好搞,尤其脚踏实地做事,不去走歪门邪道骗补贴的,盈利更难。”人家老大不小,为将来打算也是天经地义。况且做公务员还能回城去,照顾老人、子女入学等都方便。
即便對年轻人有意见的老支书,也说人往高处走,对人家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还是理解的。“我的上一届村支书,干了一辈子,老了连社保都没有。现在虽说村支书一个月两千多元,但社保还得自己负责,待遇也不算多高。”
该县组织部门一名负责人表示,基层待遇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像沿海地区,村里产业发展了,各种待遇才能上来。
对于年轻村支书报考公务员,这名负责人表示,从个人角度来说,他的确很占优势。“他有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年接待了不少考察团。只要笔试成绩通过,面试还是有优势。”
在本轮村两委换届过程中,许多年轻人上岗,颠覆了过去老支书的固有印象。然而在记者的调查中,发觉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村支书的薪酬待遇并非有很强吸引力,甚至很多人都有进一步考公务员的打算。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锻炼之后报考公务员,自然是好事,但村支书作为一个村的主心骨,把精力用于复习考试,究竟利弊几何?一名县委领导在受访时表示,年轻人担任村支书,知识结构、办事能力都比老一辈强,但他们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对未来另有规划,甚至把村支书作为跳板。“年轻人做了村支书,又去考公务员,究竟该不该鼓励,许多同志都吃不准。”
一个村,三本账
大王村由3个行政村合并而来,并村已有一年时间,牌子合成一个,账册却还有三本。按照并村工作的要求,各行政村合并后应尽快实现三资(资产、资金、资源)整合,但大王村没有按时完成。
对于整合工作迟缓的大王村,村两委一班人并不着急,倒是包工头老胡整天在催,不仅去镇里反映,还到县里告状,可效果依旧不佳。老胡着急上火,是因为原走马村欠着自己几万元的工程款,这个账人家一直认,可就是拿不出钱来还。要债要到后来,老胡常感叹一句话:“不怕要债的凶,只怕欠债的穷。”
并村之后,走马村并入了大王村,大王村的发展底子较好,老胡希望村上能还清欠账。况且,自己的要求也符合政策,各村合并后,原债务由新村承担,甚至文件中还有严禁借并村逃避债务的说法。
老胡跑了无数趟路,得来的答复都是,债务问题要等三资整合之后,目前三资整合工作正在推进,何时完成无法确定。
老胡急得干瞪眼,大王村里面也吵翻天。对于拿大王村的钱,去还原走马村的债,各方意见分歧,争执不下。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按照“强村带弱村”的原则,自然该为旧债买单,但大王村如今也不富裕,只要此例一开,债主蜂拥而至,哪里招架得过来。
在大王村内部还流传一个说法,许多实力较强的村在合村前提前做了准备,该花的钱都花出去了,只有大王村账上留着钱。这是因为老支书自知无法留任,故意给新人出难题。你要是拿这钱去帮“别人”还债,底下还不骂翻天。
对于这个说法,新任村支书表示自己听到过,但没有证据全凭猜测的事情,宁可不信。
三资整合就这么拖了一段时间,后来镇里来催了,说上面在考核,大王村不能永远拖后腿。
现任村支书把三名老支书与村里主要干部找来,开了两天的会。后来把十几个债主通知来,又吵了一整天,中途还有人摔茶杯。直到晚上9点过,所有人散去,终于拿出了一个各方勉强接受的折中方案——大王村从账上拿出一部分钱,所有债主都能分到一些。剩下的债逐步偿还清,但不动用现有资金,而是从每年新收益中扣除。
“日子难过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基层工作就是这样一步步推着走呗。”大王村的村支书如是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村镇未使用真实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