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平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通过科研动机与师德师风相融合、研究专长与产业需求相融合、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相融合,研究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三融合”路径,激发教师科研的内在和外在动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营造可持续、可发展的科研氛围,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关键词] 产教融合;应用型;科研能力;“三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60-03
应用型高校科研主要服务于两方面,一是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向管理与服务、生产与建设一线提供实用的方案与技术,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和学科建设服务。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使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1]。《意见》的发布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中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教师,应端正科研动机,明确科研定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研究,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承担起应用型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科研是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
通过科学研究不仅能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通过问题探索未知,创造知识。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科研对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以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主;通过科学研究,不仅能积淀科研基础,提升教师科研素养,而且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把握知識脉络,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此,应用型高校教师应把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实现自我价值。
(二)科研为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
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方,学生是知识的接收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性的集中体现[2]。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不能封闭地传授知识,要将行业企业的实践技术以及更新的专业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贯穿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培养学生认识、掌握以及发展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革新与转化能力[3]。教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研究新技术与课程基础知识的衔接,从而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坚持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三)科研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科研水平越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就越强,应用型高校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外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实施人才培养、地方发展、科研技术支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促进了高校快速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更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3],为我国产教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参考。应用型高校教师应通过应用型科研来进一步理清知识体系,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科研团队,依托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破解产业发展的困点和难点。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
应用型高校教师是推动产教顺利融合的中坚力量。现阶段,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比例高,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习力强,有一定的科研积极性,专业知识认知紧跟时代步伐,能快速适应新时代变化[4]。但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应用型科学研究,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引导,应用型高校有科研经验的专家、教授太少,导致应用型高校科研底子薄、基础弱,对产教融合的相关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青年教师无法准确定位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起步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导致教师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意识不强,真正走入企业的时间少之又少,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为此,应加强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引导与指导,研究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三融合”路径,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为应用型高校服务产教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三融合”路径
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三融合”路径,从科研动机、研究专长和科研团队建设三方面出发,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分别与师德师风、产业需求、平台建设相融合(如图一所示),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内在和外在动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切实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科研动机与师德师风培养相融合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5]。应用型高校教师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到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产教融合是自身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这个光荣的责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开展科学研究,为产教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动机和师德师风相融合,通过师德师风驱动科学研究,有助于激发教师科研的內在动力。应用型高校教师首先应坚定理想信念,明确通过应用型研究服务区域产教融合是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应用型研究,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其次,应用型高校教师应转变观念,明确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通过科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经验相结合,并通过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或反哺教学工作,或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此,应用型高校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做好师德师风和科研基础的培训,指导零基础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服务区域产教融合,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二是加强宣传,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奖励和表彰科研成果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三是加强对产教融合政策的解读,在区域产教融合需求中寻找科研方向,组建团队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教师的使命感。
(二)研究专长与产业需求相融合
科研成果能否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是科研能否促进产教融合的关键点。《意见》指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1]。应用型高校教师将研究专长与产业需求相融合,开展的科学研究才能专业、合理、有用途、可持续,进而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
研究专长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有助于激发教师科研的外在动力。应用型高校的科研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模式是有一定区别的。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工作以应用技术为主,研究指向侧重于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坚持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导向,以提高科研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应用型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教师思维。应用型高校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学习,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研究和产教融合“双赢”,以提高科研工作的实践性。二是教师要注重工作梳理,主动对接产业。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反思和总结,将工作经验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型研究工作,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三是教师多去企业锻炼,寻找科研突破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师大多具有3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与企业之间可随时沟通,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企业进行实践。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持了教师较高的产业技术积累和专业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学科价值观等方面知识的交互学习,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研究专长要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不仅能增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教学工作中,要汲取产业发展新技术,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促进产教融合。
(三)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相融合
科研团队精诚合作是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度逐渐提升,产生了不少交叉学科,应用型科学研究较之以往更加需要多种不同学科力量的融合。《意见》指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1]。因而,科研活动中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相融合,科研团队是基础,首先是建立合理、稳定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校内团队;团队应该是持久的、稳定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壮大的。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团队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上,很多团队都是项目申报时组建,项目结项时解散,科研团队发展难以形成合力[6];新形势下,科研工作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学科之内,组建科研团队,就是要有效发挥各类学科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增强教师的合作的意识,形成学术共同体。二是对接相关产业,加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科研团队,有助于教师与企业的深度接触,在服务企业中完成科研工作。组建专业的、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应以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企业高级工程师为核心,成立科研委员会,确立科研选题,商讨科研重点和难点,指导科研工作,保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研团队应主动接纳相关专业零基础的青年教师,并为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真正融入科研队伍中来。科研团队中每位教师都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现团队实力和个人能力共同提升[7]。
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相融合,平台建设是保障。产教融合需要科研平台,科研平台需要科研团队。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平台,是企业突破技术难关和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平台是科研教师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是科研团队的依托,通过平台建设,有助于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科研团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平台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科研平台可以是网络平台,也可以是实体平台,根据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分类而定,搭建科研平台能让校企双方受益。二是应用型高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但也有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可以为部分产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发挥指导作用,有效发挥企业和应用型高校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三是科研平台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可由科研团队集体制定,并遵照执行,让平台运行逐步合理化、规范化。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相融合,是促进科研团队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区域产教融合的必要条件,为此,科研团队建设必须和平台建设相融合,建立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体,促进区域产教融合。
总之,应用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将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培育教师高尚的科研品德,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科研团队的力量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同时,应用型高校教师需要以科研反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科研的教育价值,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2]安周建,程效锐,张人会,等.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J].教育现代化,2019(6):108-110.
[3]李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转型[J].职业教育,2016(6):225-226.
[4]黄海群.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9(4):110-116.
[5]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
[6]吕小花.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路径探究[J].教育文化,2019(35):124-125.
[7]段琼辉,李永,黄银云,等.创新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体助推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J].科技视界,2018(1):70-71.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