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华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
“大栅栏”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老字号聚集,是京城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是过去老北京人炫富的口头禅,说的也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清早,大栅栏,初夏阳光铺满街道,好几家店面都有店员吆喝着请过路顾客进来用早餐,倒是人间烟火味道。
还没开门,内联升大栅栏总店的门口已经有了三三两两的顾客,边等边寒暄。
“大姐,您也是等着买鞋呀?”
“是买鞋,可不是买我自己个儿的,是给我们家那口子,他老穿这鞋。你说他穿吧,他自己不来,不是我给买呀,就是闺女给买。”
“买鞋不自己来试呀?”
“不用,订过鞋,有底儿,错不了。不合适呀,也能给调换。”
“我是脚骨拐大,穿鞋老磨脚,朋友推荐,说内联升的布鞋能有合适我的。不过话说回来,一双布鞋大几百块钱的,可有点贵。”
“人这鞋是手工做的,经穿,舒服,那和机器做的就是不一样,‘爷不爷先看鞋,一双鞋趁半截,脚踩内联升,这又有里子又有面子,几百块钱那就不叫贵……”
“彼时京城内制鞋的店铺已经不少,赵廷认为,得在坐轿的人身上打主意——专做朝靴。”
一块招牌,一段传奇。每一个老字号都有着一段值得后人反复研究琢磨的历史,内联升的传奇从足下开始。
北京民俗专家常人春所著《老北京的穿戴》一书,讲到清朝靴:“王公大臣上朝议政必要穿朝靴,这是高档次的官靴了。其鞋靿高及膝盖,靴面大多是黑色库缎的,靴底竟达32层之多,用布虽不到千层,却也超过百层了,摞起来足有一寸多厚,前薄后稍厚,靴子为方头,前部略微翘起,谓之‘内式,即内廷款式……朝靴是清朝官员们在官场的制式穿戴,做工必然讲究,一双朝靴可价值数十两白银,大多是由内联升鞋店定制的……”
文中所说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前店后厂,以经营官靴起家。
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人,少时家中贫苦,十二三岁时便被父母送到北京东四牌楼一家鞋店做学徒工。他是个有心人,不单是学艺下功夫上手快,对往来顾客的服务也格外周到细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赵廷靠着聪颖勤奋积攒下不少人脉,也结识了一位改变命运的人物——丁大将军。他与赵廷合计在皇城根开一家制鞋铺,彼时京城内制鞋的店铺已经不少,赵廷认为,得在坐轿的人身上打主意——专做朝靴。于是,丁大将军出资万两白银,赵廷出资千两白银,内联升鞋铺便在东交民巷开张了。
正如常人春所描述,内联升的官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子做鞋面,缎面厚、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无息,看上去既稳重又气派。
当时的东交民巷是官宦衙门的集聚地——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都在这里。随着口碑相传,来内联升选购或者定制朝靴的官员越来越多,短时间内名声大噪。
为了提高对“坐轿人”服务质量,赵廷将官员们的靴鞋尺寸、订做式样、籍贯、住址,甚至特殊爱好都一一整理登记在册,取名《履中备载》,这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VIP商业客户档案”。册中官员们需要靴鞋,只需派人到内联升通报一声,内联升自会做好送货上门。可以说,内联升与《履中备载》开启了中国商业高级定制的先河。
辛亥革命后,没了王公大臣,朝靴没了市场,可内联升传统手工艺的绝活还在,于是转型推出了至今口碑仍在的千层底手工布鞋。别看这小小的布鞋,却有“一高四多”的特点——工艺要求高、多达上百道的制作工序、纳底的花样多、绱鞋的绱法和样式多。整个制作过程从切底、包签、圈边,到纳底、缉口、绱鞋等,涉及90多道工序、近40个工具。
一百年过去,内联升几经变迁,可它的品牌DNA——精工细作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流传了下来。2009年,内联升的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成一双鞋不难,做好一双鞋就非常难了。”“各家的布鞋放在一起,我一眼就能认出内联升的鞋来。内联升的鞋有精气神。” 内联升的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工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说。
在他看来,内联升做鞋有几个必备条件,除棉、麻、毛、丝等天然材料外,手工纳制的千层底、手工绱鞋不可或缺。光是纳鞋底,就需花费一个熟练工人3天左右的时间。
做鞋师傅“一坐三道弯”,腰、脖子、腿长时间弯着,一天下来,非常辛苦。纳底时选用产自温州的上等麻绳,锥铤要细,针脚要密实匀称,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都得呈一条直线。一双最普通的平针“千层底”需纳制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
鞋底纳好了,先要经过80度左右的热水蒸制。制鞋的主要污染物是胶水,内联升粘鞋底却用的是高筋粉调制的糨糊,即便人吃了也没有什么伤害。加热后的鞋底用棉被包严热闷,再用木槌槌平、整型、晒干。经过这些打磨,内联升的鞋看起来平整、不走样,穿着柔软、不起毛,透气、吸汗、养脚,有了“精气神”。
而今,大数据时代,内联升延续了现代《履中备载》,整理收录了大量消费者的鞋子尺寸,为买家的复购保留初始数据,强化了品牌黏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这份文化自信成了内联升发展的持续动力。保护传统技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真正地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使得百年字号老而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焕发魅力?这是每家老字号面临的考题,内联升也不例外。
“不管是内联升同年诞生的品牌李维斯、天梭,或者是可口可乐、迪士尼这类的百年品牌,始终都没有被年轻人所抛弃,引领着人们对于特定精神、美好价值或生活方式的方向前进,这才是百年品牌应有的样子。回到最本源的,我们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成为一个百年潮牌。” 程旭说。
程旭,大学期间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的是内联升的品牌发展。2008年,他加入内联升,如今已是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活力倍增,为了赶上市场大潮,内联升也曾尝试过生产运动鞋、皮鞋,但是做出的产品既没特色,收益也不好,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低迷, “改革开放以后,布鞋这个品类就逐渐被边缘化了,变成了小众,皮鞋和运动鞋是市场的主流,内联升面临电商、新零售巨大变化的挑战。”
2000年初,进行了国企改制之后的内联升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经营方向——回归到以手工布鞋为主打产品的经营模式上来。
2010年,内联升从自己的官网上开辟出了单独的购物商城门户网站——尚履商城。
2011年开始,内联升又在天猫和京东上陆续开设了旗舰店,这成为它开拓市场的又一“利器”。
“从2013年开始,也就是品牌160周年以后,我们重点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品牌的时尚化转型。”程旭说。
2015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前,希望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合作。于是内联升迪士尼公主和米奇系列的时尚布鞋开始进入顾客的视野。几乎在同时,在阿里市场部的牵线下,内联升与故宫淘宝开展合作。
2016年,电影《大鱼海棠》上映时,内联升推出了同名系列的布鞋,浓郁的中国风设计使其很快成为“网红”,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销售就超过了40万元。“当时在《大鱼海棠》所有的衍生品中是排第一位的。”说起这次营销,程旭的语气中仍透着骄傲。
许多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印象就是“人老、店老、产品老”,针对这三老,内联升提出“三新”——“新匠人、新零售、新设计”。
2018年,为吸引年轻人走近老字号、了解老字号,内联升在产品创新上做努力,将一个鞋盒造型的快闪店开进三里屯太古里,成为京城老字号试水快闪店的第一家。
当年,在时尚和青春涌动的三里屯,内联升这个百余平米蓝色鞋盒样儿的快闪店一亮相,就引来众多路人围观,而当他们走进店里,许多人都“路转粉”:
店内有四位轮流坐堂的“80后”制鞋师傅,他们是内联升打造的“新匠人天团”,顾客跟着师傅一起现场体验搓麻绳、锤鞋底、感受高级定制量脚画样的制鞋工艺……
而快闪店里,除了内联升的鞋,还有马聚源的帽子、瑞蚨祥的旗袍,进店就能一次性体验“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民国式的炫富……
“那年短短10天快闪,日接待量2万人次,最高峰时一分钟进店70人次,说明咱们老字号玩时尚也能被年轻人认可。”程旭说。
之后,内联升与央视文博栏目《国家宝藏》、腾讯人气手游《王者荣耀》开发的衍生品布鞋更是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百年老店内联升在文化领域不断发力,时尚跨界,自信地走着自己的创新之路。
2019年,内联升还推出了一个子品牌“大内联升”,借鉴潮牌的代言、限量销售、联名款等方式进行推广。作为内联升的副牌,它的定位更加年轻化。
程旭希望把这个副牌打造成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品牌,“大内联升”要面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时尚人群,开发鞋子、T恤、卫衣、扁帽、袜子等基于生活态度的产品。
“160多年之前,内联升代表着当时的时尚,并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引领当时中国的时尚。一直到民国,头戴马聚源的帽子,脚穿内联升的鞋子,身披瑞蚨祥的衣裳,腰缠四大恒的银,凑齐了这几样就是当时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程旭觉得,内联升品牌本身充满着活力和魅力,因为它的核心消费群是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是中国人,这个说起来比较宽泛,并不单纯指的黄皮肤、黑头发,生物学概念上的中国人。而是说真正自我认同中国文化、并以之为骄傲,以中国文化为自信的这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我们的核心消费者”。
“我觉得我们内联升在做的,包括一直坚持的,就是一种中国人的自信。”
我国老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都曾穿用内联升的鞋,许多国家元首、国际友人也是内联升的老主顾,许多社会名人、演艺界人士偏爱内联升的布鞋,同样普通百姓更是内联升布鞋的钟爱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伟人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内联升布鞋,内联升人制作了毛主席生前常穿的一个款式,作为毛主席纪念堂里的陈列鞋,同时这双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千层底小圆口布鞋,是总理平日的休闲鞋,让终日奔波操劳的双脚得到充分休息,一生穿用多雙,内联升布鞋伴随总理走完光辉的历程。总理仙逝后,复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元帅朱德总司令,为使戎马一生走过艰辛的双脚,得到最好的休养,甚是偏爱千层底布鞋,内联升多次为其制作舒适、透气的布鞋。
改革开放第一人世纪伟人邓小平,酷爱手工布鞋和缝制的软皮底鞋,他曾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去。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内联升特地为邓小平制作了一双黑色的皮便鞋,希望他能穿上这双鞋,踏上回归后的香港土地,实现老人家的愿望。但不幸的是小平同志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与世长辞了。此后,内联升人为了纪念小平同志,将这款未能送出的鞋取名为小平式,以表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敬仰和崇敬之情。此款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颁发了证书。
内联升《履中备载》中详实记载着新中国几代国家领导人的足迹档案。叶剑英、杨尚昆、王震、薄一波、陈云、胡乔木等等许多老一辈都是内联升的老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