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目
在电影之外的现实中,在众多不曾被看见的故事里,还有更多的“时代医者”背负着生命中最厚重的托付,演绎着天地间最真切的情谊,与时间赛跑,为患者拼命。在抗癌之路上,医者与病患萍水相逢,却紧紧相依,一张张被汗水浸湿的脸庞镌刻着带领患者与癌细胞一战到底的決心。正是医者守护生命的坚定信念,为患者在缝隙中找到希望之光,也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注入不断向前的原动力。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艰难的抗癌之路上,这些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的脸庞应该被看见,值得被更多人铭记。让我们看见时代医者,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在疼痛尚未抵达的地方,癌细胞生长出尖锐的棱角,撕开平静的表面,露出生活的暗流汹涌。
张然在肿瘤科工作了20多年,太过熟悉宣布“癌症”时患者们的神情。
“大多数人没法一下子接受。很多人会不停地问‘医生,为什么是我。”在肿瘤科门诊,张然遇到过很多崩溃与心碎。在过去,肿瘤科医生想要治病救人,却缺乏叱咤“战场”的武器。“很多时候,看到患者们承受病痛,自己手里却没有药,这种感觉是非常痛苦的。”张然讲述早年的肺癌患者所经历的窘迫,“女儿为了让肺癌晚期的父亲多活1年,想要把房子卖了来买药,但是父亲不想耽误女儿未来的生活,甚至想到了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在比较陈旧的认知里,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负担进口药的费用,那么癌症的确诊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而随着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张然深刻感受到了这些年治疗手段的变化及患者生存状态的改善。“以前确诊晚期的患者一般不再考虑进行手术,只通过放疗、化疗等姑息手段维持。但是现在,部分经过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患者,肿瘤能够明显地缩小,有的甚至可以重新考虑进行手术,生存率达到5年以上。”
医学技术之外,还有更多的用药选择给医生和患者带来源自心底的自信。张然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很多患者用不起进口药,就面临了无药可医的境地。“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物的出现,患者们也在逐步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肿瘤科的医生并不麻木于“与肿瘤作战”,相反,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直面困境的勇气。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在科室刚刚建立的时候,张然和其他医护人员把朝南的房间全部留给了患者做病房,因为他们身处阴霾,更需要阳光。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然意识到,癌症患者们不仅需要阳光,还迫切地需要社会的关注,要让癌症走到阳光之下。
“癌症病房里不止有治疗和生死,更多时候他们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有相互陪伴、打趣斗嘴。”当癌症不再是闭口不谈的死亡禁忌,人们才能拨开迷雾,看到时间沉淀下的新希望。
张然曾遇到过一名肺癌患者,本来使用靶向药治疗效果稳定,病情却突然恶化,后来他得知是这位患者听信了民间偏方,说吃某种保健品就能好,就把医院开的药停了。“作为医生,我希望患者相信的是科学。”每当想起这位患者,张然还是会追问自己,是不是当初没有把治疗方案解释清楚,患者才更愿意相信推荐保健品的人,而不是他?
“偏见”与“偏方”,都曾经是阻挡癌症患者追求更好生活的两座大山。在中国医学向科学进军的漫长时光里,癌症防治研究始终是科学研究重点关注的课题。
1956年,中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的研发被正式列入国家级科研规之中。此后,众多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入这一宏大的计划中,承袭传统中医药学的智慧,积累了不少研究经验,为后续的研究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学者们逐步将视线放到世界先进的抗癌药物研究上,从实验模型到研究方法,一代代中国学者带回了癌症药物研究的新思路。
在进入肿瘤科的最初几年,张然记得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曾经被劝导过放弃治疗。在癌症科普尚未触达的地方,“人财两空”是人们对于癌症患者家庭的常见认知。“病痛本身已经很残忍了,而患者们面对的现实更加残忍。”高价且需要自费的进口药使得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对于医生而言,用药建议也往往处于两难。“知道患者可能没办法负担,但那就是唯一的希望。”
2018年9月,国家医保局牵头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新纳入17种临床价值高、创新性高、患者获益高的抗癌药物,这一举措对于罹患癌症的家庭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2020年,备受关注的PD-1免疫治疗药物中四款国产产品全部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包含肺癌、肝癌、食管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适应证患者均可从新一轮的医保报销政策中获益。
打破偏见的只能是实力,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的生存,是支撑医疗工作者走下去的唯一力量。
按照传统的价值观,每一个医疗从业者的成就感都来源于患者的治愈。但对于中国的医生和药物研发人员来说,强大的驱动力也来自庞大的患者群体以及他们背后无数个家庭的殷切希望。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的数百万癌症患者曾经面临绝大多数用药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2014年,中国确定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对进口创新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化学药设置最高6年的数据保护期,对在中国和境外同步申请上市的创新药给予最长5年的专利保护期限补偿。
“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在原研药的研发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双十原则”,即一款新药从开展研究到走向市场,需要至少10年,花费至少10亿元。在确立了“专利保护”对于抗癌药物市场的重要性之后,更多的科研力量汇聚到癌症药物研究中。
彼时,中国医药研究体制逐渐完善,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更加浓厚,一代代科研人员即使面对着新药研发高达90%的失败率,依然埋首于实验室,坚持行走在一条艰难而正确的道路上。也正是在此时,本土医药企业迈出了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步。其中,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中国医药原研力量开始不断成长。2000年,恒瑞医药建立上海研发中心,开始迈出自主研发创新的步伐,恒瑞医药陆续在连云港、广州、苏州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将创新的版图扩展到海外,先后在美国新泽西、波士顿,日本名古屋,瑞士巴塞尔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不断重金投入研发创新,为中国本土医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医药不断向前。从最初的仿制药、进口药,到民族企业的原研药物,中国医生与科研人员不断摸索,为患者的生存探求福祉。时代不断赋予新的挑战,在抗癌道路上,医生、照顾者、药物研发者以及种种社会力量都和患者一起绑定为共同体,在洪流之中克服万难,坚定行进,全力推进着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把中国医药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事业发展之路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是由这些在抗癌历程中不言放弃、不断求索的人所铺就。当人们看见那些与肿瘤相关的医患故事,便亦能看见这个时代拼搏奉献精神的缩影。在疾病面前,这些时代医者们直面挑战,敢于斗争、敢于坚持,只为引领患者们穿过癌症这片蛮荒之地,为最终能够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而不懈奋斗。抗癌之路上,他们带领患者,选择全力去爱,矢志不移地与患者携手打赢一场生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