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万物皆有光》是韩浩月最新出版的文化评论随笔集。在内容上,作者把观照普通人的精神处境当成了评论重点。如同作者强调的那样,自己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而解读普罗大众,何尝不是走向自己的一种途径?
韩浩月對李子柒的解读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李子柒不是文化英雄,只是一个“理想化乡村生活”的镜像,这不是对她的否定,而是对她存在价值的真实把握。
在韩浩月看来,朋友圈里纷纷晒十八岁的照片,是临时凑起来的“舞会”,让人们放下面具,以最真实的面孔相对、彼此安慰,也是一次集体反抗,以致敬青春的名义掩盖当下的焦虑与迷茫;从事家政工作的范雨素因《我是范雨素》一文走红,韩浩月发现她的作品有“对真实故事的熟稔掌握和饱满情感的灌注”之优点,呼吁舆论不要给她太大压力,让她继续从前熟悉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她的写作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评论写作是心灵的行走。这样的行走既要行走于独木桥,也要阔步于阳关道。既要听鸟雀呼晴的清脆,也要听风雨交加的凄厉,更要听市井人家里难以归类的万般嘈杂。评论写作是干预,是介入,是发表意见,这无疑是可贵的。饶是如此,它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在评论中带进自家情感,把自己也视为审视评述的对象,这样的评论才是兼具温度与高度。
本书的第五辑最为特殊,收录的是韩浩月十余年来撰写的高考同题文章,这样的“陪写”意义何在?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次次地把我拉回年轻时代”,因此这个举动便有了不一样的仪式感。
集子里的文章既有评论,又有随笔。这样的书写,无不体现作者随性而写、随心而发的恣意。既有观点、建议,又有情意、感悟,评论中有随笔的意味,随笔中有评论的影子。这种直抵源头的评判与追溯,才决定了韩浩月评论的与众不同:温热中有深刻,深刻中不乏温热。
从当下的社会现象出发,针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潘晓对道德匮乏与信念虚无所提出的疑问,韩浩月借《找到人生意义的人都是英雄》提出他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在于成为让更多人模仿的榜样,也在于因一缕阳光或一杯冰激凌而开心的午后。”
意义是多元的,道路是多种的,观点是纷纭的,作者进一步发出掷地有声的呼唤:“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灵性,都需要不断地应用与开发。”在文章的最后,韩浩月认为缺乏对苦难的客观认识,恰恰是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重要原因。
科技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更多人的孤独感愈加强烈。关心自我本无错,可怕的是只关心自我。倘若如此,人势必日益陷入孤僻的情绪、狭隘逼仄的格局之中无法自拔。因之而常对周遭寻常可见的美好视若无睹,甚至视为敝屣。万物皆有光,体现的既是作者的襟怀与情怀,也是给许多读者的掷地有声的提醒。万物之光本就存在,然而若心中无光,何来此光与彼光的相映成趣、共存共鸣?
评论写作的时间愈久,韩浩月心中对美好之光有着愈发坚定的追求。一手散文、一手评论的他,已在文字里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不管创作哪一类文字,他皆“我手写我心”。对身处匆促时代中的读者来讲,阅读这样的文字也是一种静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