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为应对21世纪钢铁行业发展的新挑战而诞生,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届。每隔两年,世界各国钢铁产业链上的群英们汇聚一堂,探讨交流世界钢铁行业发展大计。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见证了中国钢铁、世界钢铁进入新世纪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为推动国际钢铁交流和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创造了环境。
本次大会是在特殊背景下召开的,意义更不同于以往。去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全球钢铁业也同样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在关键时刻钢铁工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性作用,也让我们认清了前进道路上的短板和挑战。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挑战和机会并存,钢铁的未来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需要所有钢铁业的从业者认真思考,也需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钢铁、低碳未来”,目的在于汇聚全球专家智慧,就“创新、协调、绿色、低碳”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商应对低碳挑战之策,共谋开创绿色未来之路。借此机会,我想就中国钢铁的现状和如何加强全球钢铁合作谈点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我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讲中国钢铁的现状时讲过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国钢铁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第二句话:中国钢铁正在实施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第三句话:中国钢铁正在推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三句话,讲的都是中国钢铁产能的现状,讲的是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和环保标准。
过去的2020年,中国采取坚决措施有效应对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全年钢铁生产和钢铁需求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粗钢产量同比增长7%,达到10.65亿吨,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达到10.48亿吨。尽管生产规模有所增加,但由于内需的显著增长,2020年中国钢材出口继续下降,进口大幅上升,中国钢铁在特殊时期,现有产能充分发挥,实现了保障供给的使命,也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
今天,就产能问题,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产能问题,本来是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虽然它很难控制,几乎永远都不会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但这就是产能的常态。产能过剩问题现在有点复杂化,不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使命定位为“致力于中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全体会员对可能影响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都倍加关注,当然包括产能控制问题。我们在确定近阶段中国钢铁行业的工作重点时,把“控产能扩张”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将近阶段工作重点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聚焦一个根本任务,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第二句:坚持两大发展主题,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第三句: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第四句: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
从行业治理的角度看,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产能问题始终被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近几年中国钢铁行业经营效益逐渐好转,问其原因,行业内众口一词,都对几年前中国钢铁壮士断腕般的去产能行动称赞有加,现在日子好过一点,都是当年下决心去产能的结果。
回到当前,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有效抗击疫情、经济快速复苏的条件下,中国钢铁的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有记者问我(我是全国政协委员、上一届是全国人大代表),大家都在说现在钢铁产能过剩很严重,是这样吗?我说是,现在是产能过剩,不过这是讲全世界,中国并非如此!对应现在的钢铁消费和需求水平,当今中国的钢铁产能不是多余的,换句话说,没有现在的钢铁产能,中国钢铁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对钢铁材料的消费需求。他说,真的吗?我说你要真的感兴趣,你可以到钢厂去看看,看看他们是怎样生产的,想法找找他们的闲置设备在哪里。你可以到市场上去看看,看看社会库存是什么状况,有多少钢材堆在那里。你可以到钢铁下游用户那里去看看,看看他们到底需要多少钢材。
怎样看待产能,这里有个常识性问题。产能是否过剩,不仅与供给能力有关,更与需求水平有关。在我看来,如果说中国钢铁企业这几年的经营状况相对于全球还算可以的话,最关键的并不是中国企业生产水平有多高、经营水平有多好,而是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受益于钢铁需求的持续增长,是市场繁荣给钢铁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能够面对未来挑战(包括环境挑战)的经济积累。
大家应该还记得,就在“两会”期间,唐山的几个钢厂因为被发现环保问题突然停产,全国钢材价格立即有了明显波动。我当时说抛开环保先不谈,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市场是有效的;第二,供需是平衡的。
说到这里你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把产能扩张列为三大痛点之一。同样的问题在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人问过我,他说,既然你说钢铁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为什么谈起钢铁来还是显得有些忧虑。是的,未来的景象并不乐观。讲中国钢铁的产能至少要讲两句话,第一句是,现在的产能不是多余的;第二句是,从总量上来看,现在的产能规模足以支撑未来的钢铁需求。如果对未来局势盲目乐观,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产能规模,后果会很严重。严控产能规模,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是要尽最大努力把现在的良好局面持续下去,即便将来由于需求减少会发生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处理起来也会相对容易。
当然,我说的足够是总量规模足够,产能是要随着需求升级而更新的,所以中国才有了规模巨大的产能更新计划,也就是正在反复评估、谨慎实施的产能置换政策。超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的实施,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钢铁的格局和面貌。尽管其执行过程还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但它终究是一个改天换地般的伟大工程。下一步,行业的产能治理要从重点关注总量转变到关注结构,关注能否满足来自下游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和提升的要求;按今天的主题来说,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钢铁产能是否过剩,更要关注绿色产能是否足够。所以,中国在实行庞大的产能置换政策的同时,同步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计划。
据公开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已退出炼钢产能8600万吨,有8000万吨产能得到更新。“十四五”期间还将有2.36亿吨产能陆续退出,同时将有2.21亿吨产能得到更新。另据统计,截至2021年2月底,全国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地区110家钢铁企业3.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开展评估监测。中国钢铁企业为此投入了高昂的成本。保守估算,若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全行业需投资约2600亿元,每年增加运行费用500亿元以上。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产线更新,行业绿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钢协统计,2015年至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削减幅度达到58%,吨钢烟粉尘排放削减幅度为48%。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持续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变成了真正的花园工厂,变成了所在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事实上,这也是在中国越来越高的环境治理标准下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我十年前在上海宝钢工作时曾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企业如果不变成花园式工厂,那就只能直接变成花园了。
我们一直在试图改进钢铁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见到成效,其表现是,很多地方由不欢迎钢铁在当地继续存在和发展,到积极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产城共融。因而也出现了钢铁投资幅度相对其他产业明显提升的趋势。这种投资热情的提高,与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形象转变直接相关,这应该高兴呢?还是担心呢?如果是在供不应求的年代,我们一定会很高兴,但在总量供应充裕的今天,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可以叫做匮乏的快乐,富裕的烦恼。总之,要警惕,三大痛点要紧紧盯住。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主动担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主动担当。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是中国综合考虑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后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展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六个坚持”的具体主张。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包括CDM在内的几乎所有在资金、技术、信息等领域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将低碳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驱动力,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正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分解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战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创新低碳发展模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绿色低碳发展同样也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也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钢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超低排放改造和低碳转型。2019年9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下,中国15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这也是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习近平主席发表有关碳达峰、碳中和讲话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行业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今年2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提出八个方面减碳路径,确保实现国家的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倡议全行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率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宝武、首钢、河钢、建龙、酒钢、日照等一大批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氢冶金示范项目并已经有所突破。今年4月22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将凝聚全行业之力共同推进钢铁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并正在抓紧制定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线图,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后将迅速组织实施。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将会充满艰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应对气候变化至少有四大难点:一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钢铁消费强度和规模不会很快下降;二是中国大部分钢铁都是本世纪近20年生产和消费的,废钢可循环利用比例相对较低,金属储备不足;三是全面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任务尚未完成,要同时应对污染物控制和碳排放两大难题,投入巨大;四是中国钢铁产业规模巨大且发展不平衡,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全行业整体低碳发展水平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尽管面对重重挑战,但我们对中国钢铁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全行业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应对气候变化要靠全球的共同行动,在绿色低碳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全球钢铁合作必不可少。
一是面向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在钢铁生产共性技术、突破性技术研发上开展合作,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这有赖于行业的先锋企业、有赖于在低碳发展上的先行企业的担当。这里所说的突破性技术是指对低碳零碳目标有颠覆性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创新,在当下来看是未经验证甚至是尚未诞生的不存在的技术。显然,全世界没有多少企业有这个能力或有这个意愿来独立开展此类研究。而全球钢铁面对共同的挑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多家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采取行动,应该是明智的理性的而且是可敬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良好实践,对这些先行的探索者和组织者,我表示深深的敬意。
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发现和传播低碳发展的最佳实践、最佳可行技术。这是现已存在的可行的低风险的技术和方法,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缺少交流平台,由于缺少传播机制,也可能是缺少传播的动力,有的甚至是受到了人为限制,使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不能够更广泛地造福于人类,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都是同行,我们都同处一条产业链、一个生态圈,我们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坐在这里,不就是为了通过交流和沟通,找到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道路一起走一走吗。技术无国界这句话曾经很流行(也许只是在中国流行过),现在已经非常令人怀疑了,但气候无国界应该还是有人相信的,应该不限于中国人。问题在于,地球虽然不大,但不是在每个国度里都有能力在追求发展、让人们过上好生活甚至是消除贫困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低碳发展。看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是一句空话。
三是动员力量,创造机制,履行责任,在技术、资金、培训、运营多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早日实现低碳转型。这个会议之前,有记者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碳达峰与碳中和哪个更难?怎么回答呢,哪个都不容易,都是世纪难题。碳达峰好像简单些,但它就在眼前,你是在踩发展和减排的跷跷板,是在追求发展中为进入低碳文明创造条件。要实现低碳你也得先有钱,没钱拿什么去低碳。低碳不是没条件的,没条件的低碳虽然也是低碳,那叫初级原始的低碳,我们很多人都从那个时代过来。我在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上讲过这个观点。电动车比汽油车更低碳,但没有高速公路电动车有什么用?何况有的人连车都没有,也许连碳都没有,还有什么碳可减!我们现在追求的不是初级原始的低碳,那不用追求,那要逃离,而是追求高级文明的低碳,而两者之间,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高碳发展过程或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大量的排放在换来了世界上少部分人的富裕、舒适、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的改变,而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国家在分享了这种气候改变的后果的同时,还都在为改善生活和消除贫困作努力甚至挣扎。
要实现人类共同的目标,也要正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的利益和诉求,在追求发展中实现减碳也并非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如果能够克服偏见、形成共识,能够动员力量(靠政府)、创造机制、履行责任,在技术、资金、培训、运营多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中国家早日实现低碳转型的愿望也许不是一句空话。
以上三个建议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探索、传播、扶持。探索无人区的确是少数先行者的责任和担当,中国企业已经披挂上阵,希望我们能并肩战斗,为开辟世界钢铁的光明之路点亮航标。传播新技术需要的是平台和机制,只要有意愿,所有企业皆可为,也包括钢铁企业的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水平不一,新技术的有效传播将会加速中国钢铁的低碳化进程。我们也真诚地邀请全球钢铁企业共同探索新机制,大力促进新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运用、扶持。这些建议也许不够具体,但可以是世界钢铁能够采取一致行动的共同方向。中国钢铁愿意与世界钢铁同仁一起,为我们共同的钢铁事业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做出我们的贡献。
朋友们,绿色低碳,未来已来。黄浦江边,天高海阔;启程远航,正当其时。尽管实现低碳绿色的钢铁未来任重道远,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世界钢铁同行目标一致、通力合作,将是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中国钢铁将一如既往地做转型升级的探索者、超低排放的引领者、合作共享的践行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世界同行一起,携手并进、勇攀高峰,开创全球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健康发展、持续繁荣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