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延学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不同的笔法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渺,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有“上海书画三杰”之誉,与李可染并称“南陆北李”。同时,陆俨少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的艺术观,以此阐明对全面修养的独到见解。
陆俨少常自署“画人”,绘画艺术伴其一生,留下许多精品佳构,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高江古木图》便是其代表作。此作树木葱茏,高峡险水,船行其中,气象宏远,犹如山巅远眺,气若鸿观、一目千里,令人感叹祖国河山秀美、自然景观钟灵,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画面右上题识曰: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老杜句,写其变,一九七九年八月,陆俨少北戴河记。钤印“陆俨少”(白文)、“宛若”(朱文)。
陆俨少笔下功夫旷世罕见,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作画无论尺幅大小,从不起稿,落墨成画。他曾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此作最下部分,他以浓墨方笔写坡崖,取右斜式,既增加了重量感,也将笔墨拉出画面,增强视觉的延展性。其用笔老辣混成,落笔千钧而力定其骨,使画面非常稳固;左倾斜的古树将势外延,遒劲有力的中锋用笔勾勒树干,兼勾带皴,一气呵成;阔笔点“介”字、“个”字点,非循序平列,而是错落有致,上下照顾,其浓重与山体形成呼应,产生小范围开“局”,增强了画面张力;以细笔法画古松,枝干自然穿插,横斜欹侧有度,呈“扇形”,起到“合”的作用,使画面产生小范围的开合。一件优秀作品,即是在无数开合中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使画面有可读性和艺术性。陆俨少深谙其理,通过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作品融通于法度之中。横出的古木用笔混沌,高悬的古藤缠绕其中,倒挂而下,线质挺健、线性清刚,随风而动力贯万担。陆俨少将书法熔冶画法,自然能够迁想妙得。画必须有势,有势方有气,才能活。高耸的古松直入云霄,与远处山体融合一味,借空云法使画面产生空间,既增加了连贯性,又产生了意境美。陆俨少采用勾水法表现水流湍急、一泻不尽的高峡,为历代画家所未有,其“漩涡”的勾画,亦开拓“水法”新样式,为近现代画坛所称道。
在创作之余,陆俨少对画史、画论也有许多高深见地。《山水画刍议》凝结着他一生的绘画经验和艺术思想,从学画起手、识辨和吸收、章法、气势、传统与创新等十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和解析了中国画的历史渊源、流派脉络和笔墨规律,既能够启发初学者,也有利于专业画家打开新思路。他在谈到用笔时强调:“用墨之法,要想到泼、惜二字。不干不湿,浓淡适中,当然也是用墨之一法。”泼墨与惜墨法古已有之,陆俨少在创作实践中“五笔七墨”法备,且有许多独创性技法,使笔墨更加丰富自由。陆俨少还提到“经营位置,即是构图,要跳出陈套,自出新意。但也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所谓‘在乎情理之中,而出于想象之外’,其中不外一个‘变’字”。这些精辟的画语是其几十年绘画实践和艺术探索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他坚守着中国画“基因”,保持着中国画的纯度,革古为出新,开拓新时风,创作出新的山水画境,为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高江古木图》陆俨少 68cm×44cm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高江古木图》借杜甫诗意,表现新时代祖国河山,以古喻今,以传统喻时新,既体现出陆俨少“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的艺术追求,也体现出讴歌时代、“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信仰。美术史论家刘曦林在《向现代形态转换的求索》一文中讲到:“现代形态不是传统形态完整的复制,而是对传统形态不同程度的变革。”陆俨少的绘画作品将山水画的现代感与笔墨的丰富性走向契合、走向高峰,所以能够俨然屹立,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解析《高江古木图》,我们能够了解陆俨少的笔墨规律和经验,触类旁通,为中国画的学习打开新的界域,也为中国画创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