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拼劲与韧劲

2021-08-21 01:50康琴
廉政瞭望 2021年13期
关键词:四川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康琴

和平年代,党员干部是事业建设排头兵。他们用血肉之躯创造奇迹,在时代浪潮中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于苦难的磨砺中撑起希望;在新时代,党员干部秉持为民情怀鞠躬尽瘁,在平凡的岗位埋首耕耘,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线建设,以血肉之躯创造奇迹

2021年,从成都到昆明的动车路线,已缩短到5小时40分钟左右。因为交通条件的彻底改善,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成为一条四通八达的景观大道。因为三线建设,曾经闭塞落后的大西南,在当年也曾搭上了经济腾飞的顺风车。这背后,是一部三线人的奋斗史。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上世纪60年代,一代年轻人揣着热血奔赴大西南,在苏联专家断言的“修建铁路的禁区”中,遇山开山、遇水蹚水,和四川的干部群众一起,修出了贯通大西南的成昆铁路四川段。

今年已70多岁的米易籍老铁道兵、老党员徐发明回忆道,1964年11月,他和战友们来到成昆铁路金口河一带参与筑路工程。“没有机械,全靠一双手,用铁钎凿,一干就是4年。”那时的大峡谷边帐篷点点、红旗招展,悬崖峭壁上更是炮声隆隆。

在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既挑战施工技术,也挑战生命安全。但在这种条件下,工地上却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起劳动竞赛。徐发明回忆,各隧道施工单位开展“月百米成洞”等竞赛,干得热火朝天。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有人统计过,这条铁路平均推进一公里,就有两名铁道兵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打通了祖国西南的钢铁大动脉。

在成昆铁路修建的同一时期,另一项伟大的战略工程也在大西南展开——三线建设。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项目中,占了16个,其中最波澜壮阔的,便是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一座钢铁之城如何从不毛之地拔地而起?在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复原了当年十多万建设大军初到当地的生活场景: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当罗帐地当床,睡在草窝看月亮。他们建成了年产钢250万吨的大型钢城,吨钢面积仅一平方米,连日本最先进的沿海钢厂也自愧不如。

三线建设热火朝天。

今年85岁的朱凤才,党龄67年,1972年到攀枝花,后担任攀钢设计院党委书记。50年里,他见证了攀枝花崛起的历程。

“1965年的一天,组织找我谈话,说是根据工作需要将我调到西南钢铁研究院当团委书记,然后问我有什么困难。当时,我前妻患肺结核,病得很重,我两个孩子尚年幼。我说没有困难,服从组织分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凤才说,“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后来,朱凤才的女儿朱丹彤也留在攀枝花成了一名人民警察。父女二人,一个建设,一个守护。正是这样的建设者、守护者的汇聚和付出,才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毛泽东常以攀枝花的开发、成昆铁路的修筑作为三线建设的代名词。而三线建设不仅在于其精神,也在于其现实意义。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宁志一认为:三线建设使四川成了中国内陆腹地的一个重要国防科技工业和科研基地,奠定了四川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推进了四川基础设施发生质的改观,带动了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在时代浪潮中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三线建设者立下一座丰碑,而敢为人先,则是时代浪潮中开拓者的姿态。

1977年夏,蝉鸣不歇中,成都平原和往年一样闷热。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却坐不住。农民守着平坦、肥沃的土地,却吃不饱肚子。看到挨饿的百姓面黄肌瘦,他跨上自行车,一个人到处查看。

一路行来,庄稼东倒西歪、稀稀拉拉。唯独骑到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他看到庄稼齐刷刷地挺立着,结的穗也格外饱满。常光南眼前一亮。一打听,原来,这个小队的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全队分成3个作业组,人员土地、种子化肥优次搭配,大家抓阄分好,联产承包,责任到组。

实践出真知。到当年收成时,这个小队打了43万斤粮食,比承包前足足多出了21万斤。

1978年初,广汉县委正式在金鱼公社启动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果断决策、顺势而为,四川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之一。

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乡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牌子,成为我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的春风很快由农业进入工业、由乡村进入城镇。1978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四川宁江机床厂等6家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1979年4月,中央在全国推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向国内外订货”的广告,作为我国第一条生产资料广告,引发轩然大波。

原来,宁江机床厂年产能逐渐提升,但受制于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的管理体制,企业产量却在不断压缩。与此同时,当时国内一些制造厂用户急需车床,但苦于拿不到计划内的渠道。这样的窘境困扰着宁江机床厂领导班子。

1979年,宁江机床厂领导班子经过集体讨论,大胆决定“在媒体上打机床销售广告,寻求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

这个点子一经推出就炸开了锅,一名领导甚至拍着桌子质问当时的厂长刘伦宝:“你懂不懂马列主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商品!”最终,在四川省委和机械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告得以刊出,不仅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买卖双方不见面销售方式,也打破了机电产品按国家计划指标分配的办法。

原宁江机床厂副总工程师、老党员李才银回忆道,当年广告刊登后,订单便像雪片一样飞来,“到8月15日,已经签了上千台机床的供货合同”。随之是工资飞涨,厂子的生计问题迎刃而解。

宁江机床厂的成效,源于党员干部在困境中的大胆破局、勇于创新,它成为我国国营企业改革的良好发端。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国营企业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从1981年起,国营企业中扩大自主权的工作全面推开。

鞠躬尽瘁,他们默默践行初心使命

七一前夕,全国29位优秀党员荣获“七一勋章”,四川的周永开就是其中一位。7月3日,周老回到家乡,市民们纷纷前往车站,欢迎他载誉归来。

93岁高龄,有着76年党龄的周永开谦逊地向大家表示感谢。

谦逊背后,是一心向党,赤诚为民。曾任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他在退休后,又给自己找了份“工作”——花萼山守山人,并且一守就是二十多年。为了不让老百姓走“靠山吃山”砍树的“旧路”,他经过调研,找到了人工繁育萼贝的“新路”。

在周老的带动下,花萼山护林4万余亩,育林1300余亩,2007年,获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耄耋之年的周老称:“只要我活着,我一定尽我的一切努力,来完成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

在周老的故乡巴中,无人不知“巴山红叶”王瑛。

她是铁腕查案从不畏惧的纪委书记,她曾说,“我知道得罪过很多人,但谁叫我是纪委书记,我没有得罪过纪委书记这个称谓”;她是持续回访关心,让受处分干部放下心理包袱、重拾干劲的柔情纪检人;她也是不忍看进城务工的“背二哥”露宿街头,促成创办农民工公寓的父母官。

13年前,在纪检监察一线奋战20余年的王瑛,身患肺癌依然带病坚持,最终生命终止在47岁生日的前一天。13年过去,王瑛依然是南江的一面旗,教广大党员热爱事业,教纪检干部铁骨柔情,教领导干部抓“钢班子、铁队伍”。

在周永开曾经工作的达州市,还有一名“半盲局长”张渠伟。

2014年,48岁的张渠伟接过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一职,此后,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他用2个月时间跑遍全县60个乡镇和483个行政村,组建老兵创业扶贫基地,动员回引渠商投身脱贫攻坚,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特色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中,张渠伟提出“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并在每个搬迁安置点发展了特色产业。他还利用农民夜校,开办电商培训课堂,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他先后获得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中国好人”等荣誉。但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视力下降到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说,“我没有时间做手术,扶贫军令如山,言必信,行必果。”张渠伟说,不是他不爱惜自己,是作为党员干部,走上扶贫这条路,便没有退路,只有责任。

如今,渠县已如期实现整县“摘帽”。但张渠伟的眼睛却遭遇了难以弥补的损伤。虽然他的眼睛受损,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8年5月14日,刘传健驾驶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挡风玻璃突然爆裂,最后他紧急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确保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今年7月6日,在民航系统党员代表亮相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时,刘传健介绍工作秘诀,却只有一句简单的话,“作为一名机长,平时的工作就是把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次航班运行过程中,落实到每天8小时工作的每一分钟。”

那些不平凡的事情,往往就是在矢志不渝的坚持中干成。

郭兴利扎根剑阁县法院开封法庭23年,多次主动放弃回县城工作的机会,将青春献给法庭办案和辖区矛盾纠纷的化解中。23年,他用竹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走遍法庭辖区15个乡镇169个村落,办案2000余件,案件调解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被当地百姓称为“开封的郭青天”。23年,他背烂了10个背篼、磨坏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背篼法官”郭兴利,代表了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最高品质: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克己奉公。

与他一样的,还有参与脊柱畸形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梁益建;20余年来往于风雪邮路、铸忠诚的邮递员其美多吉……

因为一份朴素的初心,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一种无怨无悔的坚持,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链接

2018年11月26日,党中央公示了100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名单,他们当中,有7位是四川人,或曾在四川工作过:

于敏,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善祥,四川隆昌人,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他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工作30年,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总结出一整套“老马工作法”。

王家福,四川南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参与民法通则、公司法、物权法等多部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和制定工作。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想,较早提出依法治国理念,对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和法学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王瑛(已于2008年11月去世),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她从事纪检监察工作20年,探索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五个零”工作法,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她对党忠诚,鞠躬尽瘁,身患肺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永好,四川新津人,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他投身农业领域,1987年研制出第一款国产乳猪饲料。其企业产品涵盖饲料生产、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子)公司600余家。

胡小燕,四川武胜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成品车间原副主任、销售主管,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她因出色的业绩,成为第一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在两会上提出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等多项建议。开设“海燕信箱”专栏为农民工维权。

蒋佳冀,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5478部队部队长,空军特级飞行员。他研究摸索出20多套实用的战术战法。2011年参加空军首次组织的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战胜所有“一对一”对手,荣获空军首次颁发的象征中国空军飞行员最高荣誉的“金头盔”奖,之后成为空军首个三夺“金头盔”奖的飞行员。创造三代机部队首次整建制入藏驻训、首次实弹训练、首次进驻即组织战斗升空等多个空军“第一”。

猜你喜欢
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四川绵阳卷
四川:用好一张“网”下好改革这盘棋
一图读懂四川脱贫攻坚成效
四川漫画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