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如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古人说勤论俭以励后人,足见勤与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我家里,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我耳濡目染,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灵魂与血肉中。
我的爷爷奶奶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不富裕的家境造就了祖辈的俭朴美德。虽然爷爷奶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富裕了,但他们克勤克俭的风格一点儿都 没变。奶奶的一台缝纫机购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如今早已沦为古董,不少人家已当废品卖掉,可奶奶依然在熟练地使用。爷爷的一套户外运动装已穿了十 几年,领口、袖口,上衣底边及裤脚都已飞边,奶奶戴着老花镜,或手工缝或 缝纫机锁边,足足用了4 天时间把它缝补好。我一放学,奶奶立即展示给我看,
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的成就感,一点儿也不亚于我考100 分。爷爷爱运动, 鞋底打的掌一定在两三次以上,鞋帮总是奶奶用废旧的尼龙袜子做底垫用手针 补好,直到无法缝补才不舍地扔掉。至于平时,一家祖孙三代,谁的衬衣衬裤等有破损,都是奶奶一手搞定。
从我记事起,妈妈就常对我说,我有一个爱穿运动服的爸爸,还常把爸爸穿破的运动服给我看。爷爷奶奶跟我讲,爸爸从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除了校服就是运动服,其他的外衣一件也没有买过。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妈媽要给爸爸买新衣服,爸爸总不让,几件衣服换来换去,乐在其中,一点儿都不介意新旧。
现在,到了我们“00 后”这一代,国家已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繁荣,观念更新,可俭朴的传统美德,却被我传承了。在家除了看书写作业外,我会把灯开得最少,人不在的房间绝不准开灯。洗手打香皂的间歇一定要关水龙头,吃完饭的碗中不能剩饭粒。除一天定时定量的水果外,其他零食不买。上学期间我继承了爸爸的光荣传统,就是穿校服,从不跟同学在衣食及文具用品上攀比,学校和小团队外出搞
各类活动,自带的餐食也很满足,从没有感到过自卑,反倒感觉很自然、很平和、很舒坦。看来,勤俭持家的传统的确融入了我的血液中。
我们家是四世同堂,太爷太奶已经 90 岁高龄,他们对我更是疼爱有加。我们家现在仍然保持着尊老的家风,吃饭时一定要让太爷太奶先吃,然后才到我们晚辈。即使现在功课很忙,爸爸妈妈每周都会带我去看望太爷太奶,我们会陪他们聊天,我会为他们捶背。他们每次见到我都笑得合不拢嘴,并且舍不得我走。
父母德高,儿女行端。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庭传承,是靠家教家风来实现的。爷爷常夸我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想,将来我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 才,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要把从父辈那里看到、听到、学到的优秀品质接 下来,传下去,生生不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世代相传,也将会凝聚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点 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不良风气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出 现。浪费食物、攀比的行为屡见不鲜。与这种风气相反,文中的小作者 传承了“勤俭节约、不去攀比、孝顺老人”的优良家风,并感到自然、平和、舒坦,值得大家学习。好的家风家教,使得中华民族红色基因得 以代代相传,最终成为振兴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
(朝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