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中山公园位于故宫旁边,虽面积不大,但美丽幽静。春天满园的郁金香争奇斗艳,秋天金色的银杏映衬着金瓦红墙,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曾是明清两朝皇家的社稷坛,100多年前成为北京第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这里不但有很多精美古建、珍贵文物和奇花异草,还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
社稷坛中“五色土”
从中山公园南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保卫和平”牌坊。走过牌坊,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底座上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一直向北走,东侧是中山音乐堂,西侧是神厨神库,正中间则是社稷祭坛,北京人习惯把它叫作“五色土”。时光回溯到600年前,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这里兴建社稷坛,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遥相呼应。从此以后,太庙祭祖、社稷坛祭神(土地神和五谷神),便成了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的例行祭祀仪式。
如今,皇朝已远,祭坛犹在。中间的五色土台由三层石阶围成,当中铺以五种颜色的细土,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台中立有一块方石,谓之“社主石”或“江山石”。封建帝王取五色之土集于一处,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同时也表示皇帝一统天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辛亥革命以后,社稷坛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一度杂草丛生。1913年以后,北洋军阀政府接管了社稷坛,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以中央公园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因为在此之前,北京的许多“花园”,都只被皇帝或达官贵人们拥有,黎民百姓无缘问津。中央公园开放的那一天,好奇的老百姓摩肩接踵、蜂拥而至。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灵柩就停放在中山公园,供各界人士前去吊唁。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来今雨轩“风雨故人来”
中山公园里有很多精美的亭台建筑,如明清时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碑、原东单的克林德石碑坊(即今天的保卫和平坊),以及来自河北大名古刹的汉唐石狮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要数“来今雨轩”了。据中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来今雨”这个名字取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今雨”代指新朋友,“旧雨”代指老朋友,意思就是新老朋友来此欢聚一堂。也因此,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茶社、餐饮之所。
事实上,百年前的来今雨轩茶社,还承载着中国进步青年的光榮与梦想。正如大门旁挂着的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所说,当年许多进步青年与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道向着光明前行,在此传播革命思想。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常聚来今雨轩,参与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活动,编辑刊物、研讨交流,传播马克思主义。
经过几年的修缮,来今雨轩不久前正式对公众开放,重现百年前场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来今雨轩茶社的红色印记,这里修旧如旧,并设置了京味文化、红色文化特色体验区。点上一杯茉莉香茗,游客便可在此驻足品味,阅读相关红色文化名人书籍、传记,沉浸式体验中国早期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场景。
四季赏花唐花坞
唐花坞是中山公园西南隅一座精巧玲珑的雁翅形状建筑,它建于1915年,当时称暖室,后来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被改建成全玻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房。“唐花”,即是在暖房里培育的花,公园运用花期控制技术,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腊月同时开放,成为京城花事一景。如今,唐花坞花房内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花卉争芳吐艳,各种名贵花卉供人尽情欣赏。
春天满园的郁金香也是中山公园的一大标志,每年4月,北京城区最大的郁金香花展会在这里开幕,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77年5月,荷兰公主(后成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丝偕同克劳斯亲王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赠送我国39个优良郁金香品种4000个种球,由我国外交部礼宾司转交北京中山公园栽培。
自此,郁金香就成了中国、荷兰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从1996年北京中山公园开始举办国内第一届郁金香游园会以来,至今已经办了20多年。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