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湘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曾担任过长沙太守。他行医多年,写下了著名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此书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年张仲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10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很多是经典医用书。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战争频繁,粮食歉收,各地接连暴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等地更是疫情严重。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张仲景十分痛心。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扁鹊给蔡桓公治病,一望便知病在何处,不胜感慨,心想:前人都能做到这样,为什么我们现在面对疾病却束手无策呢?如今人们大都不研究方术医药,即使有病也只是听命巫祝,实在令人扼腕。所以,张仲景毅然放弃出仕的念头,立志潜心研究医学,救死扶伤。
张仲景同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拜他为师,专心学习医理。张伯祖见他勤奋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知道的医学知识和行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张仲景得到名医指导,又仔细研读了《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医书,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同时,他广泛收集古今治病的良方以及各种民间验方,积累了大量有用的资料。
为了开拓视野,吸取众家之长,张仲景到繁华的都城洛阳行医。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是张仲景的好朋友。在与王粲的密切交往中,张仲景凭借多年的医疗经验,发现这位年仅20岁的才子身上隐藏着可怕的麻风病源。一天,他对王粲说:“你患病了,应该早点治疗。否则到了40岁,眉毛会脱落,半年后就会丧命。如果你现在开始服用五石汤,还能挽救。”王粲不以为然,认为身体没有什么不适,所以没有当作一回事。过了几天,张仲景又看見他,问他吃药了没有,王粲便随口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仔细看了看他的脸色,严厉地对王粲说:“你没有吃药,你的脸色跟往常一样。你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王粲始终没有听从张仲景的劝告。
20年后,王粲的眉毛果然慢慢地掉了,半年后真的像张仲景预言的那样英年早逝。
作为一名医生,张仲景时刻不忘消除人民的病痛。他曾经做过长沙太守,这在当时已经是官职很高的地方官了,但他仍然心系百姓,不曾改变为百姓消除病痛的初衷。
在封建时代,政府官员是不允许随便出入百姓住处的。为了给百姓治病,造福于民,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就把官府的衙门打开,但并不处理政事,而是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坐于大堂之上,逐个为他们诊病。时间一长,在当地就逐渐形成一个惯例。每逢初一、十五,衙门前就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他们等待着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免费给自己治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把医生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通称为“坐堂”。
张仲景虽然为官,却并不留恋官位。目睹朝政日非,他深深感到“君主之病好治,而国家之弊却难除”。于是,他辞去官职,隐居在少室山中,埋首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归纳前人的精辟医理,收集历代名方、验方,终于写出了十六卷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摘自《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