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的波涛

2021-08-20 02:33程丹梅
书屋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文出版社

车慧文,德文名Hui-wen von Groeling-Che,主持《巨流河》德文翻译出版,并为译者之一。她出生于北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与德籍学者结婚后定居德国至今,先后获汉学、东亚艺术史等三科硕士和哲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她所就职过的大学有科隆大学汉学系、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等。她的主要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与其著作》、《早期中国妇女高等教育个案研究——燕京大学女部》、《中德婚姻家庭初探》、《源流: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选译》、《台湾当代文学及妇女作家作品》、《1908—1912年间上海印行〈小说月报〉內容摘要分析》等。

由台湾著名文学家齐邦媛撰写的自传体作品《巨流河》于2009年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2019年它的英文版问世。2010年10月该书由三联书店出版,销售量达三十五万本。2021年3月《巨流河》的德文版正式在柏林出版发行。是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巨流河》的德文翻译车慧文女士的,那时我恰巧正准备第二次阅读齐邦媛的《巨流河》,于是立即产生了要跟她谈谈这本译作的念头。

因为我知道,无论从这部著作的世纪跨度以及内容所涵盖历史的深度来说,我都很感佩敢于接过翻译这部著作任务的人。而且,我以为只有对那个年代有所了解或者懂得著作中民族与个人的命运紧密关联的历史,他/她才能透彻地表述原著的背景。不仅如此,翻译家还须将齐邦媛出色的文字与温婉叙述的语境表达出来,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程丹梅(以下简称程):您为什么要翻译这部著作?仅仅是出于著作里提到了齐先生在柏林时您与她的交往这个缘由吗?

车慧文(以下简称车):我认识齐先生并在大学里使用她的评书作品教书已经很久了,在她书中所描述的1985年来柏林自由大学当客座教授之前我已与她结识了。而她提到我在柏林自由大学任教,并陪同她参观市区找房子。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接触。

初读这本书时,我非常感动,因为文如其人,吸引我放下一切去看故事下文,而且像充了电一样,停不下来。可以说不同的章节给我带来了不同的力量。一句话:读这部作品就跟回了家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老家也在东北,我的爷爷曾是张作霖送到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矿业系的留俄学生,后来他在比利时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曾担任黑河金矿局长、中东铁路商务处处长等职。早年在日本时,他曾被清廷派的密探打了一枪,后来腿里一直留有子弹。同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一样,他的全家后来都去了台湾。我就是在台湾长大成人的,也是非常喜好英、美文学的一代。这就是为什么说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读自己和长辈当年的一些故事。

程:齐邦媛对她的作品翻译有什么要求吗?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什么?您是怎样与原著者沟通的?您们通常讨论的重点在哪里呢?

车:决定去翻译这本书是在2015年。我看完了这本书后去了台北探望齐教授,并提出说:大姐,这本书太好了,我有心翻译它,但我先翻译一章试一试,看看有无本事胜任,然后再到您这里申请。后来她打来电话说:你就不用翻译一章了,干脆全翻吧!

那时我害怕了。因为她书中的语言太讲究了,内容又包罗万象,我觉得自己的德文水平尚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当然这或许也不是不能克服的障碍。后来我再次去看她时,她给了我一张字条,上面是段落删缩建议,并说:你可以删,德国人不感兴趣的地方就不要翻了。她还很宽容地给了我一个编删权。但是她也说:希望书中文学的抒情气氛能保留下来。我理解她,作为高级翻译的资深教师,最怕的是文字经过翻译被僵化了。

从2015年到2018年,译书的过程持续了三年,我从未有过需要稿费的想法,翻译伙伴王老师也一样,对我来说允许我们翻译它就是最大的荣誉和丰收。当年我的心愿是希望这书的德文版能尽快出来,不辜负齐教授的亲手托付。所以,回到柏林后我便立即进入了翻译状态,并力求传神与通达,这很费了一些时日和力气。作品里有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我不仅要翻译,而且还要加一些有关出处背景的注解,因此,出版前我邀请了三位不同专业领域的德文母语专家来校对、审理与顺稿。

程:《巨流河》在语言的把握上是华文界一致赞赏的,它温婉而含蓄,节奏上也将跌宕起伏的历史和几个人物的命运以特有的中、西诗韵贯穿起来。这个在翻译上怎么体现呢?

车:我以为,《巨流河》不仅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它其实更是一本文学史诗。何谓史诗?顾名思义,它的主题是史实,表现手法却是诗意的。而文学史诗的特点在于根据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以某个英雄为中心,有庞大的背景、地理环境,英勇奋战与牺牲精神,故事涉及国恨家仇,发生的事件具有持久的历程,而且作者保持了客观书写风格……这些就是齐邦媛的写作手法。她用委婉温和的叙述把一个个感人的情节表达了出来,即使在处理至痛的时刻,她也把握得低回与抑制,字字珠玑,这种手法充满了张力与低缓中爆发的震撼力。

你知道,这本书里充满了惆怅、悲痛與悔恨……齐世英是这本书里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这位当年留学日本和德国的读书人,渡过与郭松龄联合反奉系张作霖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也有在抗日战争中创办“中山中学”、率领一众学生徒步南迁数千里却弦歌不辍、在重庆创建政论杂志《时与潮》的经历,尤其是后者集结了当时中国最强的翻译人才,通过他们介绍国内外时事与文学艺术,强调中国人团结一致对外,保持并加强了国际间的沟通。

从齐先生写书的笔触充满温情,可略见她曾受到过名人与恩师的多方影响。书中提及作者九岁得了肺病,被送到北京郊外疗养一年,认识了邻室张姐姐,一同读了不少林琴南译写的欧、美名作。她居然能和已经二十岁出头的张姐姐有共同嗜好和话题,可见她的文学底蕴与早慧。书中她提到读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书,而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文学翻译影响都很大。为了更了解一些,我也重读了几篇林琴南作品。

齐先生常说:我走过的是一个最多难时代的路,但我希望那个最有骨气的中国留下见证!这是非常清明的见识,这些重点我们翻译时都格外留意,不仅以通畅为主,也顾及中文传统的“意在言外”、“字里行间”等因素以保持文本风范。但考虑到外国读者的读书习惯和文章连贯性,我在删缩原书下半部许多章节后,将原来的第十一章改成了第十章,但这都向作者禀报过。

程:德文版的书名叫Der Machtige Strom,直译的话就是“猛烈的波涛”或者“汹涌的浪涛”,听起来也很符合原文的标题。书名这样的选择有何寓意呢?

车:根据地理位置看,辽河——巨流河象征着东北人民保卫家乡的抗争——这条河汹涌不断、飞溅波澜而恒久存在。整体看,巨流河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包容力和持久力。齐邦媛到今天还会问:1925年冬季巨流河这一战,齐世英与郭松龄倘若战胜了张作霖,东北或许就不会发生“九·一八事变”而被日本占领,伪满洲国不至于成立,华东、华北各地也就不会沦为被日本人统治吧?所以,对作者来说,巨流河是一条历史上渡不过的河流。通过文学史诗的形式来表达身在历史长河中的齐世英——一个不成功的英雄,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他奋力推进东北维新派外交和革新思想,以及日后继续“书生报国”,英雄本色丝毫不减,只叹潮流把他冲到岛屿尽头的垭口海里,至诚至高的理想,终不得实现。

我们且不看齐邦媛《巨流河》读者庞大的数字,仅从认识齐家父女两代人生长环境、命运和精神能量就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根据书中父亲齐世英从传统旧社会读书人,转型投身现代政治革命、抗日战争、办学办报等经历,就能看出那应是真正大时代人物留给我们的背影。作者书中身为人女、人妻和人母的尽职,不断充实个人能力,从教书、编书和翻译,甚至参与教育改革工作等生活无数小故事里,我们见得到传统儒家美德受到的尊崇,和现代亚洲社会改型变迁、妇女地位逐渐改观的进程,同时更托衬了中华文化精神面貌与中、西文学作品、文化交流朝更深方向努力的趋向,从而引导读者最终感知中华文明基底深厚、知识分子为国家社会真诚服务、无怨无悔的气概。

知识分子一词来自西方,说明读书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执着。现代知识分子课题需要看清和了解本国历史,才能让文化回归真理与社会。这样我们的精神资产——文化才不致一味入超,“出超”的机会才更大。齐教授念念不忘“书生(以笔)报国”之志,以平和抒情的娓娓叙述写出《巨流河》。她诚实、深刻,以独特方式描写出现当代历史真面目,没有任何编造和煽情。她温情多感地回溯家族往事,讲述出齐家两三代人的经历;这些讲述同时也是千百万中华儿女为抵抗外侮,维护家国存亡、文化消长的奋斗过程。书中人物在她如神运笔之际,真实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程:据我所知,在德国寻找合适的出版商和出版社很不容易。您能介绍一下出版《巨流河》德文出版社的背景吗?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它?记得您曾说您是去法兰克福书展找到的,而且您说他们在那些出版社群中很突出。能否就此叙述一下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

车:出版《巨流河》的“创新”出版社确实是我在2019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中初次联络上的,他们总部设在奥地利,但跨国经营德语创作,并印刷宣传品多种。他们的自我介绍也很好,特别是在出版过程和拓销市场方面经验丰富,很有说服力。但收费较高,回馈也高,而我那时没有经费,所以并未列入考虑范围。当时我另找了三家德国当地小的但有出版亚洲作品经验的出版社洽谈,在密切商谈期间发现一些条件不合我意,主要方面有印刷费用、出版风格、拓销经营、销售回馈等,最后只得一一取消。在斟酌各类条件后,我最后回头去找这家规模最大的、具有二十八年出版经验的“创新”出版社再谈,同时也在2020年夏天申请到了一笔补助,并请齐教授与现代山水画名家刘国松商议,取得使用他2017年近作为封面权。最终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条件满意。但因为疫情蔓延,我们无法和总部設在维也纳近郊的出版部门当面洽谈,进而以掌握该书实际进度,这是最大的缺憾。

程:翻译这部作品倾注了您的不少心血,那么您对自己的翻译满意吗?

车:说实话,虽然自己学了五十多年的德文,但还是有很多不通的地方,为此常需要与德文母语人士、大学同事和青出于蓝的汉学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更合适地把原文文笔传译出来。德文的书写习惯和用词简洁、精准且直接,但常欠缺抒情、柔美的感性因素,这也是在翻译期间最大的挑战。但我根据齐教授的构想,会合两位德国文学工作者的建议,将整本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再重读并修整风格及文笔的统一。如今虽说是完成了这本译著,但是不敢说满意,只能说是尽心尽力了。书中当然仍会有不少缺失,我们也会继续修正。希望能让德国的读者,在不断回顾本国近代历史的战争动荡之余,也能透过这本出色的文学作品,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猜你喜欢
德文出版社
我等待……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我们的树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比德文电动汽车M系列成济南展明星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野性的面目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