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张小宝,张兆剑,王兵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几率逐年上升,且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围手术麻醉管理对患者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对于髋部骨折麻醉方法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舒芬太尼同局麻药物联合使用可为髋部骨折手术提供更为良好的手术环境[2]。本文观察了舒芬太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8.73±7.84)岁。对照组男37例,女43例,平均年龄(69.61±8.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术前禁食禁水,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吸氧,监测患者血压,采用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患者生理需要,输注6%羟乙基淀粉8~10mL/kg扩充血容量。两组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方式,选取腰3~4椎间隙穿刺,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麻醉效果稳定后根据患者病情按照设计好的手术方法进行手术。
对照组:抽取1%罗哌卡因1mL+生理盐水1.5mL配置为0.4%罗哌卡因2.5mL给药。
观察组:麻醉药物为生理盐水9mL +50μ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1 mL稀释至5μg/mL,抽取1mL稀释液+1%罗哌卡因1mL +生理盐水0.5mL配置为含有舒芬太尼5μg的0.4%罗哌卡因2.5mL给药。
两组麻醉期间出现心率低于50次/min注射阿托品,血压低于基础值20%注射麻黄碱纠正。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记录患者术后睡眠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4h时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12h时,观察组患者的镇痛评分明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镇痛评分比较 分)
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比较 级)
髋部骨折属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女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3]。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临床治疗髋部骨折的常用方式,可以有效进行解剖复位,内固定稳固,但是容易出现软组织与骨膜损伤,术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各种并发症[4]。老年人群由于组织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包括心脏顺应性降低、呼吸储备功能下降等情况,患者自我调控能力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药物的活性产物代谢减慢,在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5]。现代生理学证实,人体的骨膜、关节囊与肌腱韧带均含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在全身组织结构中骨膜疼痛阈值最低,因此发生骨折后患者疼痛极为敏感,疼痛会导致体内内源性递质与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加重了心脏负荷,影响患者预后[6]。老年人群身体储备机能降低,术后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人体耗氧量增多,体内组胺、神经递质以及炎症介质大量释放,炎症反应加剧,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造成患者术后恢复慢,影响患者术后康复[7-8]。
舒芬太尼应用在髋部骨折麻醉中,镇痛效果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影响较小,能够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得脑部药物快速达到药物起效浓度[9]。一方面舒芬太尼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抑制体内应激反应程度,患者术后苏醒迅速,因此围手术期发生麻醉意外事件较少[10]。另一方面,研究发现麻醉诱导期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舒芬太尼可以对人体各种应激反应进行抑制,确保诱导期插管更为稳定,同时可以让患者在苏醒期保持理想的镇静状态,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11-12]。舒芬太尼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肌肉强直,部分患者还有恶心、皮疹发生,通过联合其他麻醉药物应用能够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改善了镇痛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发生[13]。本文使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延长罗哌卡因的镇痛持续时间,同时还可以确保围手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提示舒芬太尼应用不会增强罗哌卡因交感神经阻滞作用,适合在老年人群诸如心肺功能较差且手术时间较长患者中应用[14-15]。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8h、12h时,观察组患者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用舒芬太尼应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可以提升镇痛作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舒芬太尼可以延长感觉阻滞时间,缩短运动阻滞时间。观察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用舒芬太尼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较好,同时可以延长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缩短运动阻滞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