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8-20 06:37:10郑裕鹏黄同花陈斌锋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配型血液病交叉

郑裕鹏,黄同花,陈斌锋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血液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因机体血液系统出现异常,患者常伴有贫血、出血等症状,导致血小板明显减少,需及时进行输血治疗,以补充血小板[1]。输血治疗在多种急危重症中均有应用,及时、准确的输血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疗效,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但近些年临床发现输血安全存在较多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2-3]。输血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后使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得到补充,从而提高患者凝血功能[4]。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未改善,可能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输注血小板的抗体,输入的血小板遭到破坏,影响输血效果[5]。临床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且获得患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80岁,平均(45.37±6.3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5.13±1.22)个月;类型: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慢性白血病9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81岁,平均(45.63±6.91)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41±1.36)个月;类型:急性白血病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慢性白血病10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均进行输血治疗;(2)未伴有影响生命的基础疾病;(3)签署知情同意书;(4)依从性好,认知正常。排除标准:(1)伴有活动性出血;(2)肝肾功能严重衰竭;(3)近期具有输血史;(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6)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血小板输注。观察组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结果输注相合的血小板。具体步骤:取患者2mL、3mL静脉血分别加入至有、无EDTA抗凝试管中,前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S-800i)检测,未添加抗凝剂真空试管中的标本,离心取血清,时间为15min,速度以3000r/min,样本使用固相凝集法,并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标本筛选出,将筛选出的阳性标本与其他血小板制品进行交叉配型,选用固相凝集法,输注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小板制品。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凝血功能及安全性。(1)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判断标准:输注1h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7.5×109/L或24h后>4.5×109/L为有效,否则为无效;(2)凝血功能:分别于输注前、输注24h后,采取凝固法测定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3)安全性:记录两组寒战、皮疹、发热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输注有效率

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17.50%(7/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8,P=0.000)。

2.2 凝血功能

两组输血前APTT、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APTT、PT、TT均缩短,且观察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2.3 安全性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安全性对比[n(%)]

3 讨论

造血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情复杂,随着病情发展会损害其他脏器功能,对患者危害大,另外还会引起感染,治疗不及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8]。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变化,血液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疾病预后较差,仍是临床需面临的难题[9-10]。临床治疗血液病的关键在于输注血小板,补充机体所需的凝血成分,增强机体凝血功能,从而减少机体出血,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1-12]。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效果明显,但有研究显示,部分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无明显效果,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13]。分析原因可能与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种血型抗原有关,当前临床输血仅需血型相同即可,对血小板是否匹配不作要求,一旦出现血小板抗体,输注血小板被破坏,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加重病情[14-16]。因此,临床输血治疗时应加强管理,避免血液浪费,确保输血安全,获得临床预期效果,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更高,APTT、PT、TT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表明临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确保输血安全,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提高输血有效率,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张咏芳[17]研究显示,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能够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减少或避免出现免疫反应,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进一步佐证联合筛查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原因,血液病患者在输血治疗前检测血小板抗体能够筛选出阳性血液标本,然后利用交叉配型对阳性标本进行处理,选出合适的血液标本进行输注,规避血小板输注风险,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确保临床输血安全[18-19]。血小板输注后,对机体所需的凝血成分能够及时补充,加快患者的凝血反应,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发挥较好的止血作用;输入血小板抗体时还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异常表现,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对患者治疗会造成一定影响,输入相合的血小板制品后,则会大大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20]。但本文结果发现,即使输入配型的血小板仍存在输注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此结果主要与纳入的患者病情、治疗用药、血小板保存等相关,为提高输注效果,临床需谨慎评估患者实际情况,保证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安全,以改善患者预后,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对于血液病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前需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避免或减少血小板抗体阳性,提高输血有效率,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较高,保证治疗效果与输血安全。

猜你喜欢
配型血液病交叉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哈尔滨轴承(2020年3期)2021-01-26 00:34:52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如何救治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重视儿童血液病和肿瘤的防治
说说《通知》中所列的四种血液病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连一连
基于分子管理的脱有机硫复配型溶剂的开发与应用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7:31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19:54
舞蹈艺术创作对音乐配型基本诉求之浅析
艺术科技(2015年1期)2015-05-30 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