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立宏
内容提要:拓片上的玺印牵涉出一段发生在云南昆明的南明史。明末时期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使得明朝走向了灭亡。南明朝与大西军联合后艰难的延续了一段时间,由于南明内部矛盾不断,孙可望的叛变,最终南明朝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宣告结束。
云南文物总店书画库旧存一件特殊的拓片(图1),拓片的题目为《明永历帝遗玺拓本》。拓片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于画面主要部分的印章部分,内容释义为“敕命之宝”,印文分别用朱色(正拓)和墨色(反拓)各拓一次,在黑、红色印文的中间以墨色拓印龙首钮图案作为间隔,三个图形以“Ⅰ”字形排列居于画中;第二部分是位于作品上端赵藩的一段长跋文和下面印文图形侧边竖排文字共同组成的文字部分。
图1 拓片的全貌
第二部分跋文(图2)是分为2 段文字共同组成的。赵藩题跋1(作品上端文字):此明永历帝遗玺碧,玉质双螭龙钮文曰:敕命之宝。清光绪丁未年云贵总督锡良于五华山建学堂掘土得之,已中裂边亦微损庋存图书馆。考五华山之有宝殿也,始自孙可望帝来居之。帝狩缅吴三桂又居之,故不能□定玺之为残明为伪国也。宣统辛亥改革后余游鸡足山见帝寂光寺敕书借携入省对校此玺交与式无不吻合,始定为帝玺无疑。议嗟乎明运终滇,帝且惨罹。故臣遗老附祀,曾撰楹句玉立庙。非私为崖山而来黄帝子孙失国大纪念求野有获在彩云之下,朱明臣主记事小阳秋有读之感,涕者而拓玺,亦岁无灵日亦足见爱宗国哀,黍龇斯义固在古而不泯矣。赵藩书。钤印:赵藩印信
图2 赵藩题跋
赵藩题跋1 涉及的历史人物:①永历:大明昭宗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号。朱由榔为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1662年6月1日(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弑于昆明。②锡良:锡良(1853—1917),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他为官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锡良奉旨调任云贵总督。锡良任职两期间,重点抓了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整顿军备、修筑铁路、禁止鸦片等工作,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③孙可望(?—1660),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④吴三桂(1612—1678),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投清后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
⑤赵藩(1851—1927):云南省剑川县人,白族,字樾村,石禅老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光绪乙亥年举人,任易门县学官,后又任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
1893年赵藩到四川酉阳直隶州任知州,在川为官期间,他秉公办事,被百姓称为“赵青天”。1908年,同盟会员谢奉琦谋在叙府起义,事泄被捕。赵藩竭力营救不果,辞官返里。
1911年武昌起义后,解职在家的赵藩接受了蔡锷、李根源等人的电请,在大理成立“迤西自治机关部”赵藩为总理。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做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命逮捕,避回云南,力赞并参加其门生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护国运动的筹划。1917年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国会开幕,赵藩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18年7月,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唐继尧被选为总裁,电请赵藩为代表到广州列席政务会议。军政府特任以交通部总长职。他提出西南铁路方案,力促南北议和,后因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未能达成协议,他遂辞职回滇。1920年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此后再未出任公职。
赵藩书法成就。赵藩书法苍劲,有骨力,书法专习颜、柳,兼习何、翁行楷,具颜骨柳意,何风翁神之妙,形成自己特有的书法风貌。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及金殿牌坊匾额,都是他的手笔。昆明昙华寺碑林、都江堰二王庙、乐山清音亭等地均有其墨宝。
文化及学术成就。总撰《云南丛书》,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赵藩致力于学术,凡经史子集,百氏杂家之书,以及古今文章流别,金石文学,无不广泛涉猎,详加考校。其门下高足如李根源、蔡锷、周钟岳等,分别为近代知名人士。
赵藩跋文1 大意讲述了3 层意思:第一层,交代发现玺印的时间、地点、人物,玺印的材质样式和出土时中裂有损伤。第二层,赵藩偶游鸡足山在寂光寺看到永历帝留下的敕书考证出玺印为南明永历帝的遗玺。跋文中提到“宣统辛亥改革后余游鸡足山见帝寂光寺敕书借携入省对校此玺交与式无不吻合,始定为帝玺无疑。”据史料记载:“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知空禅师辞别无住禅师下水目山,在滇西道上遇着奉永历帝之命到楚雄、永昌平叛的晋王李定国。知空将李定国邀至鸡足山,“请免山中徭役”。被允许后,随同李定国到了昆明,向永历帝“表贡山果”。永历给予褒奖,钦赐寂光寺为“护国兴明之寺”,知空把帝书带到鸡足山悬挂于寂光寺”有了这段重要的文献记载,加上赵藩在寂光寺(图3)看到的永历帝敕书上加盖的玺印,与发掘出来的玺印相互印证后,赵藩确认了此印确为永历帝用之玺。现如今寂光寺里的匾额已下落不明,无法看到永历帝的书法原貌尤为惋惜。第三层,为何赵藩在发现考证了永历帝的玺印后会发出无限嘘唏,究其原因赵藩感慨明朝终于滇,中国几千年汉族帝王的统治终结于永历帝,汉人至此被外族统治之痛有感而发。
图3 寂光寺
赵藩题跋2(作品右侧边文字):明永历帝遗玺拓本,剑川鲁季钧手拓,石禅老人题目于九龙池上图书馆。钤印:赵藩印信。题跋2 的内容比较简单,交代了拓本为明永历帝遗玺,拓本的制作人,赵藩题目的地点。
整件作品内容仅有玺印的拓片和赵藩二百余字的跋文,却牵涉了一段发生在云南历史人物众多复杂的南明史,可谓尺幅之间记录帝命多舛的一生。明朝末期时局动荡,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全国各地掀起大大小小的多起农民起义,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王二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三起,再加上清军借此机会入关,外忧内患明朝政权千疮百孔摇摇欲坠。1644年李自成带领他的部队大顺军首先攻陷了北京,迫使得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推翻了明王朝。明朝遗臣逃到陪都南京,仓惶建立弘光南明朝。明朝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进入三海关的阻力变小,一路打进北京。清军入关后采取了与汉地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的策略打击大顺军,出现了国内形势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清军部队不断的打击大顺军,大顺军节节受挫失守北京已然面临失败。李自成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行至湖北九宫山下,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李自成战死,以李自成为主领导的大顺军起义基本瓦解。同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虏建立仅一年的南明弘光朝就此结束,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的隆武朝历经两年也宣告失败。1646年明末残余势力在这样非常时局下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1646年十一月,张献忠在川北西充迎击清军中箭牺牲。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的率领下急速南撤,继续转战西南地区坚持抗清斗争。1647年云南境内发生沙定州叛乱,孙可望带领大西军趁机进入云南,打败了沙定洲。平定了云南的内乱后孙可望考虑到大西军多年的征战全军都比较疲劳,需要一个暂时修养的根据地。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省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地处我国最南边。明初时期朱元璋派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帅,讨伐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一举征服了云南,沐英留下驻守云南。云南在沐英的治理下,云南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都得到促进和发展。由于沐英是明初的开国功臣,沐英死后朱元璋追封为黔宁公,沐氏子孙世袭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沐氏家族世袭承恩对明朝可谓忠心耿耿,虽然大西军帮助沐天波平定了云南内乱,沐天波坚决不肯归顺大西军。孙可望汲取了在四川失败的教训,大西军在云南需要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大西军的发展,也就没有强迫沐天波。清军不停南下,局势非常严峻及其不利于大西军和南明朝,沐天波一心支持南明朝抵御清军恢复大明江山,极力推动和说服孙可望,在经过多次的磋商大西军和南明政府最终达成协议“共扶明后,恢复江山”,本来视为死敌的两股势力在严峻的时局推动下被迫走到了一起,起义军转而支持南明,抵御清军协助永历帝夺回政权。1647年9月在历史的共同作用下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为主的地区,形成了大西军支持南明联合抗清的势力范围,使之本来气数已尽的明朝又延续了一段时间。
民间有个言语是说“病急乱投医”,意思是病势沉重,到处乱求医。为了应对不利的时局而集合在一起的联盟,内部一定存在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联盟失败。孙可望虽然联名抗清,他的内心却打着自己做皇帝的算盘,和南明联合只是想找一个政权作为前期政治契合的大旗,最终目标是达成自己称帝的目的。大西军和南明联盟后孙可望把永历朝长期的安排在贵州的安龙,自己却在昆明盖起了宫殿。1654年孙可望曾经专程从贵州返回云南昆明,打算正式登基称帝,因天气大雨入注,无法举行即位大典。
古代帝王昭告天下主要依靠颁布诏书、发行自己年号的货币。云南铜矿蕴藏丰富,历史上肩负有开采铜矿上交中央的职责,特别在清代云南铜产量盛时约占全国的95%,是清代全国铸钱业的原料基地。“滇铜”的运输通过东川、昭通、曲靖、寻甸为起点的道路汇集到泸州输送出去。公元1253年忽必烈征服云南,货币政策允许云南继续使用贝币,直到明代后期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开始铸造方孔圆钱,崇祯年间云南铜币才开始大规模铸造流通,自此云南开始承担部分货币的铸造和奉运京铜的双重职责(图4: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云南泸州县为解运京铜事案查滇省辦运京铜的遵奉),云南这个特有的条件提供了在云南的当权者造币的便利。1647年(清顺治四年)大西军入滇,实行了“废贝行钱”取消了贝币充当货币的资格,贝币退出流通领域。孙可望在云南首先发行了张献忠在四川发行的货币“大顺通宝”(图5),滇版“大顺通宝”仅背“工”字钱式,色泽金黄美观大方,在滇铸制钱中属于钱币之精品。于永历三年(1649年)孙可望向永历帝求封“秦王”,受到南明大臣的反对而未成实事,孙可望后即称“国主”,改云南省为云兴省,铸铜币“兴朝通宝”(图6)。滇造“兴朝通宝”,背面“壹分”“五厘”和工字三类。“兴朝通宝”的铸造在中国造币史上开创了“滇派”风格,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廓、外廓都较其他铸币为宽,钱币打磨不甚精整,用料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洪化”以及清钱都有明显影响,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影约可见其踪影。
图4
图5
图6
1655年永历帝被李定国接到云南昆明后,在昆明才开始铸造货币(图7)。云南造永历通宝“壹分”和“五厘”的记重。《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 种,属于‘滇派’风格。”在铸币发行上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孙可望私心和对南明朝永历帝的不尊重。
图7
“抗清扶明”中大西军在联盟中兵力占了绝对的优势,孙可望名义上也是大西军的领导人,他在政治上非常的跋扈,永历帝和南明朝大臣对孙可望的行为极为不满,时间越长矛盾也越突出,南明朝自己内部又软弱,大家是敢怒不敢言。终于在1652年爆发了南明时期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狱”事件,永历帝为摆脱孙可望的控制,便和吴贞毓、李元开、胡士端、蒋干昌等十八位朝臣密谋于1652年(永历六年)十一月定计企图借助在广西北伐抗清的安西王李定国的势力,翦除孙可望及卧榻之侧的王坤、马吉翔、庞天寿等人的势力。不料遭到告密事情败露,十八位大臣为保全永历帝,承担了密谋责任,孙可望将其全部残忍杀害。这一事件的爆发使得联盟的内部矛盾呈现白热化。
大西军另外一位重要将领李定国自从南明联盟后,对复明事业忠贞不二,一心为“共扶明后,恢复江山”南征北战。1652年李定国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给南明在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时候李定国的军事才能突显出来,在军中威望特别的高。孙可望感受到自己在南明政权中威望开始下降,内心忌惮,便在南明政权中不断排挤李定国。李定国对孙可望联明以来的做法也颇为不满,他们的矛盾在大西军内部突出的表现出来,永历帝看到这一点,采取在军事政治上联合李定国对抗孙可望。1654年,李定国突破孙可望的阻挠,把永历帝从贵州安龙接到了云南昆明。
孙可望想做皇帝的计划失败后,他认识到在南明政权和大西军内部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政治舞台,且现实形式对他极为不利,孙可望思索再三,于1657年选择了投降清政府背叛南明和大西军。孙可望为了博得清政府的信任把整个南明的内部情报提供给了清政府,这对南明政府可谓釜底抽薪,孙可望的投清加速了南明政府走向灭亡的步伐。由于孙可望的投靠出卖,清政府知道南明朝内部的虚实,马上着手派遣吴三桂进攻云南。李定国和沐天波保护着永历帝一直南逃。赵藩跋文中仅仅用“狩缅”二字一笔带过南明永历朝行至末端仓惶南逃的一段经历,以此来挽留永历帝的一点颜面,作为“故臣遗老”能做的一点无奈之举。永历帝一干人逃出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在缅甸躲避一年多,最后由于缅甸政府投靠清政府,把永历帝送出边境献给吴三桂,一路押解到昆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 岁,在位16年,南明朝终结。
现今昆明市五华山(原五华书院旧址)还留有辛亥革命以后蔡锷以“三迤士民”名义竖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的石碑(图六),碑文:“明永历帝殉国处。民国元年季冬月下瀚,三迆士民恭建”。赵藩跋文中提到的“后人启当事建帝庙,疏殉国故臣遗老附祀,曾撰楹句玉立庙”的建筑无处可寻。时间的长河滚滚奔流,历史仅留下这少之又少的遗迹留给今人凭吊嘘唏!(图8)
图8
拓片上的玉玺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内,距今此件玉玺未有公开展览过。能在文物店看到这件拓片由衷感慨,在影像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创造出来的拓印技术最直接的记录下了历史长河中许多可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提供后来者整理和研究。随着拓片技术的发展,到了清代以后掀起了金石考据学的热潮,突破了拓片仅作为古物图录记载的作用,创新出集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学、篆刻、装裱等研究和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拓片作品。这件拓片作品的创作者就是赵藩本人。我们知道赵藩学识、书法、金石研究造诣非常高,在得到这件玺印并确定为永历帝曾经用的帝印后,赵藩的内心五味陈杂,他以恭敬的态度,从艺术和金石考据学的角度来创作这件拓片作品。纵观作品全局,位于作品最上端赵藩书写的一段长跋文与居于下方的印文内容形成了上密下疏的版式关系。印文的内容组成是:先用红色正拓出“敕命之宝”,再用黑色顺序拓印出玺印的龙型钮,最后用黑色反拓出“敕命之宝”的印文,这样的安排使作品在构图上显得饱满,特别是龙型钮居于中的处理恰到好处的减缓了黑色与红色的强烈视觉冲击,也起到了调和印文线条平直形状方正的视觉感受。赵藩再次在印文内容侧边加题边款补充完善了作品的结构布置,这样的处理完全再现了清末以后制作拓片艺术的特点:使拓片既承载了“照相”“复印”的功能又具备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要素的特殊艺术品。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我们从一件尺寸不大的拓片上采集到的信息,对我们后来人了解或更接近历史真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很多事物隐藏着它自己的根源和信息,这需要我们发现和认知,慎重的对待身边的历史长物,认真探究其蕴含的历史信息,珍惜它带给我们它背后的信息,才不会辜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