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婉华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
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在我国科研实验室体系中,国家实验室等级最高、实力最强、数量最少。2003年以前,国家实验室共建成5个。其中,最早的国家实验室有198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198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设“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建设“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2000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建设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而在这之后,国家实验室又陆续筹建。但只有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最终建成了国家实验室。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南迁到合肥。之后,中国科技大学就提出了想要建设同步辐射实验室的构想,目的是为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平臺。
据悉,同步辐射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1977年底就列入全国自然科学规划。1981年7月工艺设备预制研究项目全部完成,物理设计也已完成,这项工作全部是由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小组自己设计与加工的。同年10月24日至28日,科学院在合肥召开‘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和物理设计审定会,经讨论后认为‘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已基本具备进入工程的条件。”在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汇报》中写道。
1982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计委提出“报送科技大学新建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实验室的设计任务书”。
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队伍提出并承担了建设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装置的重任。就此,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实验室项目于1983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并直接命名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记者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获悉,如今其正在积极推进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先进的低能区第四代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的立项和建设,推动大科学装置集聚、顶尖科学家集聚、多学科原始创新集聚、高新产业研发集聚。
在北京市西郊八宝山东侧的玉泉路,一片灰色低矮的楼房格外静谧,占地50000平方米,这里正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自己的加速器和对撞机一直是无数中国科学家的梦想。1984年10月7日,邓小平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奠基铲下第一锹土。4年后的1988年,他再次前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庆祝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参与国家间科技力量顶级比拼的科学重器,它成功地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差距缩短了近30年。这也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高科技领域里的又一个重要成就。
1991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自1990年运行以来,取得了一批在国际高能物理界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高能物理界的广泛关注。
2003年底,国家批准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工程于2004年初动工,2008年7月完成建设任务,2009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他和科研人员边走边看边交流,在详细了解深远海科考船、“两洋一海”观测、超算平台、海洋高端装备自主研发等情况后,留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殷殷嘱托。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其实是最近一批唯一去“筹”成功的国家实验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科技部批复、2015年6月试点运行。其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旨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记者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获悉,其为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建成了协同创新的科研体系。其中,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以开展基础前沿研究为目标,以不断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重点汇聚青岛优势单元力量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海洋战略性前沿技术体系构建与自主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为目标,汇聚国内优势力量,其已建成4个联合实验室,在建1个联合实验室。
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青岛蓝谷建有东、西两个园区,占地面积约545亩、确权海域约52.5亩,19万平方米科研设施已投入使用。
比较特别的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只是在国内建设,还布局境外协同创新中心。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在美国建成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澳大利亚建成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香港建成港澳海洋研究中心,正与俄罗斯谋划共建中俄北极研究中心。
编辑/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