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三亚优势得天独厚

2021-08-19 20:55王际娣高睿
小康 2021年23期
关键词:南繁盐碱地三亚

王际娣 高睿

日前,《小康》记者一行跟随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来到三亚市吉阳区新村田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小康》记者看到,一千多亩的种植基地被约3米宽的水泥道路一分为二。正值盛夏,部分水稻田内已经呈现黄绿相间的景象,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杨小锋介绍,在冬春季节,这一片田地主要用于瓜果种植研究,现在种植的水稻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土壤,以便冬季到来的时候有更加优质的土壤繁育反季节瓜果。他介绍,反季节瓜果的种植已推广给当地的农户,他们种植的反季节瓜果销售到内地,增加了不少收入。这是三亚加速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红利。

自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提出要建设“南繁硅谷”以来,海南的种业繁育驶上快车道。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独选海南建设“南繁硅谷”,除了其独特的热带气候外,是什么支撑起“南繁硅谷”的全面建设?

北纬18°以南 气候优势加速种业繁育

在海南,北纬18°以南,不仅有沙滩、海浪、椰树林等热带风情,到了冬天更有在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冬季艳阳,形成了我国唯一一个拥有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的育种区域。这一优势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被农业科研人员利用,每年冬春季节都吸引了无数农业科研“候鸟”,从全国各地飞到海南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凡介绍,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在这里,可以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在优渥的气候条件下,这里的种业繁育成果也非常突出。在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种子是经历过南繁洗礼。

相比内地,海南热带气候因素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可以开展农作物、林木花草、畜牧水产等产业的科研攻关,此处还呈现出热带作物资源优势,可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科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对可可、胡椒等热带农作物进行研发及深加工,其研制出的胡椒香水及斑兰味巧克力等跨界產品,成为“网红”,大大提升了热带农作物的附加值。

在国内,只有三亚拥有如此优越条件的育种基地。目前,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主要集中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育种基地总面积达26.8万亩。杨小锋表示,海南南繁区的气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其价值也因此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气候相似、农作物相似,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也相似。如水稻种植,东南亚、南亚面积达8770万公顷、人口20亿,我国2900万公顷、海南仅20万公顷,为南繁种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 图/ 王际娣 温演隆

“海水稻”实现技术攻关 未来全国可推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吃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实现技术攻关,未来可呈向全国推广之势,这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海南阳光炽烈,空气中夹杂着咸湿气息。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kg/667㎡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这种耐盐碱水稻比一般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记者了解到,我国有盐碱地约15亿亩,约占全球盐碱地面积的10%,其中近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的潜力。我国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近1亿亩盐碱地能种上水稻,能每年增加养活7000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耐盐碱水稻的培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对“海水稻”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会议期间,针对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关于请求设立国家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报告”,指出“海水稻研究的想法好,如果能够把盐碱地通过土地本身的改造与品种抗盐碱结合起来,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这是件好事!这是小投入大收入!”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11家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共建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的建设批复。该中心以抢占国际盐碱地利用技术领先地位、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为目标,以“聚焦种业、创新引领、改革牵引、开放协同”为建设原则,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平台、培养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国家高端创新人才队伍、攻克耐盐碱水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效协同的管理运行机制、打造耐盐碱水稻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功能定位。

三亚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盐碱地水稻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按照“1个总部、3个研究中心、4个区域分中心”布局,总部设在三亚,在湖南长沙设立种业研究中心;在海口设立生理调控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分中心,分别承担不同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生理调控、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同时,在全国五大盐碱地生态区域设立首批8个代表性试验站,主要进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套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组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对于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实现“科学到技术”,大幅度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潜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耐盐碱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地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攻坚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据介绍,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筛选和培育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和水稻品种的工作,至今发掘或育成长白10号、盐丰47、津原85、盐稻10号、海稻86和海湘030等一系列具有较好耐盐碱能力的种质与常规品种。近年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广东海洋大学培育出耐盐、抗倒伏、高产、优质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海红11和海红1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鉴定出南粳9108、盐稻12等14个在0.3%盐分浓度下表现较好的品种。海南大学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海湘”系列耐盐水稻,其中海湘30和海湘16已在江苏滨海滩涂示范应用。近年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与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了在灌溉水盐度为0.6%的条件下单产超过6000 kg/hm2的耐盐碱先锋品种,并在全国不同盐碱地生态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猜你喜欢
南繁盐碱地三亚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作物南繁检疫中的技术问题及改善
北雁南飞,衔来南繁的春天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