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每个公民的文化权益,农村还有着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他们如何看到电影、看好电影,实在不容忽视
30多年前,笔者从农村考上大学后,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农村看露天电影了。因而,当不久前笔者来到山东省曹县古营集镇南唐庄村,有幸与当地数百名村民看一场露天电影时,心情是激动而复杂的。
南唐庄村地处平原,位于曹县东北部,距离县城约5000米,户籍人口约3000人。6月23日晚上7点半左右,天快黑了,村委会门口的广场上传来放映员通过大喇叭介绍放映节目的声音,人们陆续来到广场,年逾花甲的放映员吴庆军已经把幕布挂在固定的银幕架上了。
根据计划,这天晚上要放映《弱视的预防与治疗》《拿起法律武器和婚姻暴力说不》等三部科教片和故事片《农家媳妇》。在放映科教片的过程中,广场上的人群开始多起来,观众有自己带着板凳来的,有骑着自行车来的,还有一家三口、四口骑着摩托车来的。人群中还有两位坐在电动轮椅上的老人,这在当年的农村电影放映现场,是不可能见到的,毕竟电动轮椅在农村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开始放映故事片后,广场上的观众达到峰值,目测有200多人,以老人和孩子為主。到放映结束时,现场也还有100多名观众。
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农村放映电影的新闻图片里,观众都是整整齐齐地坐在银幕前。而在南唐庄村放映现场,观众有站着的,也有坐着的,有聚精会神看电影的,也有交头接耳讨论剧情的,甚至还有孩子跑来跑去,呈现出原生态的样貌。据介绍,这还不是曹县观众最多的地方。有的放映场次,观众能达到三四百人以上;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组织放映时,观众能达到千人以上的规模。这一天晚上的考察,彻底更新了笔者对于当前农村电影放映的观念。
一是认为农村电影已经没有多少需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迁往城市生活,于是大家就认为农村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小了。其实,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当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近5.1亿,这个群体还是相当庞大的。在南唐庄村放映现场,笔者多次听到观众在与别人打电话时,告知对方“在看电影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遇到一位70岁以上的阿婆,拿着小板凳,佝偻着背慢慢走向放电影的广场。看电影是每个公民的文化权益,农村还有着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他们如何看到电影、看好电影,实在不容忽视。
二是认为农村观众的需求和城市观众没有太大差别。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业界往往觉得农村电影的片库里已经有4000多部片源了,选择的余地特别大。笔者在与放映员的交流中发现,要放好一场电影,片源是关键。现有片库虽然片源多,但要选择合适的影片,难度仍比较大,因为农村观众的需求往往和城市观众不一样,他们不太喜欢剧情复杂的影片,更偏好家长里短的片子。就曹县农村的观众来说,因为该县离河南比较近,他们比较喜欢豫剧影片。在南唐庄村的放映中,放映员特意把《农家媳妇》找出来,这部影片是河南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于2011年根据豫剧拍摄的戏曲片,主题是孝敬老人,非常受农村观众欢迎。
三是认为要加快农村电影由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很多人就会认为露天放映没有必要,进而一刀切地建设室内放映场所。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因为有的地方,一个行政村往往包含多个自然村,如果都在室内固定放映,意味着一些自然村的观众需要走很远的距离才能看上电影,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是室内固定放映和流动露天放映相结合。
四是认为农村电影嘛,只要放电影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一些管理者就会认为农村电影放映员要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实际上,农村电影是少有的能深入每个乡村的文化形式,很多活动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用山东省电影局颜东升的话说,就是农村电影可以“打造群众交流平台、搭建干群互动桥梁、构筑政策发布讲台、形成农业生产课堂”。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至于如何作为,需要深入调查,需要实事求是,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就农村电影这项工作而言,则需要以农村群众为中心。须知农村的夜晚通常很黑,而一方银幕的亮光,有可能成为指引人们前行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