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的怪象是如何形成的

2021-08-19 02:17赵凯
现代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现实社交青少年

赵凯

网络社交的日益普及,使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孩子们都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然而,沉迷网络社交也会给青少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现实社交障碍。

“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网络社交倾向于以表情包、视频、图片为主的碎片化交流,而较少使用大量的语言,长此以往将导致青少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小庞今年17岁,是一名沉默寡言的高二男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学校,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回到家也几乎不出门,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静静地玩手机或上网。因为学习成绩还过得去,父母没有刻意限制他玩手机和电脑,只是对他的内向性格颇为忧虑,担心他长大以后不会与人打交道。

一天下午,小庞的爸爸老庞回家取文件,刚进门就听到小庞在房间里大声呼叫着什么,像是在指挥别人,而声音之大、语气之霸道根本不像出自小庞之口。老庞轻轻推开小庞的房门,看到小庞正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与朋友组队打《英雄联盟》,没有发觉爸爸回家。

“看到儿子指挥若定的威风劲儿,我简直震惊了!”老庞说,“但他在线下怎么又变成了一个怂包呢?”从那以后,老庞留意观察,越来越怀疑小庞有双重人格:“他有许多微信好友,有以前的同学,也有通过同学认识的朋友;他的微博居然有八千多粉丝,还有几个经常组队打游戏的伙伴。他和朋友、同学在网上交流很频繁,有时也闹矛盾,但很快就和好了。说实话,我喜欢线上的儿子,不喜欢他线下闷葫芦的样子。”

让老庞奇怪的是,即使是小庞线上无话不谈的朋友,到学校见了面也只是点点头,一副“有话线上说”的神秘派头:“我问他为什么不愿与朋友面对面交流打游戏的技巧,他说不好意思,还说那叫‘当面尬聊。我怀疑他的心理有问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没啥奇怪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一叶指出,这种“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的现象,是沉迷网络社交造成的:“网络社交媒体的沟通模式更倾向于碎片化交流,例如微信聊天,很少出现长句子,更多的是用表情包代替语言进行沟通,朋友圈更是以短视频、大量的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来呈现。这种交流模式并不需要熟練的语言驾驭能力,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下降,出现‘当面尬聊的情况。但只要回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些在现实中不善交流的孩子立刻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现实交往能力与网络交往能力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类情况我们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在青少年中挺普遍的,但尚未引起家长们重视。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腼腆,因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南京脑科医院主任医师郁锦云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对心理健康有许多隐性危害,尽管现在不显山不露水,日后有可能酿成大祸:“比如,人的大脑在生理结构上有偏好新鲜事物的属性,这本来是一个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特点。但不幸的是,这种天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在信息时代却成了劣势,因为各种社交媒体每天发送海量的链接、推送、短信、提醒,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新鲜事物,因刺激过度而产生疲劳,进而形成‘嗜新症——一种基于网络社交过度的新型心理障碍。”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云燕提醒家长,网络社交善于利用奖赏机制控制青少年,必须予以警惕:“众所周知,人类喜欢从事能够带来快乐的活动,比如进食、听音乐、看美丽的图画等。这些活动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能带来快乐,是人类对自身的奖赏。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奖赏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许多悲剧,比如君王因沉迷酒色而亡国。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电子刺激也可以让人愉悦,并且能够激活类似的多巴胺奖赏机制。当奖赏唾手可得时,谁还愿意艰苦奋斗?谁还愿意努力学习?孩子厌学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你问孩子的理想是什么,过去的孩子说想当科学家、将军、宇航员,而现在的孩子,至少一半想当网红!

一段时间以来,初二女生小娄迷上了抖音,平均每周发布三个短视频,渐渐有了不少粉丝。对于这种时尚爱好,小娄的妈妈高女士持观望态度,不反对也不支持,底线是不能影响学习成绩。但是不久后高女士就发现了让她不得不出手干预的新问题:小娄用软件美化自己的自拍照,把自己美化得连她这个当妈的都认不出来了。

“我知道现在的女孩都想当网红,都想让自己完美,但小娄小小年纪就热衷于制造虚假的人设,是不是有点不诚实?”高女士忧心忡忡,“上周去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井老师把我拉到一边,委婉地说:‘其实,小娄的薄嘴唇挺好看的,没必要修成性感的厚嘴唇。我当时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小娄把自己的照片修饰成那个鬼样子,我看了都恶心,暗自祈祷熟人别看到,没想到小娄在学校居然是‘抖音名人!班主任的意思很明显,小娄正在迷失自我,而且已经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

深圳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齐柳青认为,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这无可厚非,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完美”是每个人的成长目标。但是,若这种态度和倾向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可能在写简历时不知不觉地美化自己,失去应有的诚信和正直。孩子展示最好的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补救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是对自己的某方面感到羞耻,是心理脆弱的表现,有可能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不完美是无法补救的,孩子还能接纳自己吗?他的心理世界会不会崩塌?”

重庆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会的梁栋博士向笔者介绍,网络社交的虚构性可以用心理学上的“面具效应”来解释:“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不以真面目示人,就像戴着面具,结果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甚至忘了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面具效应。面具效应大大降低了网络社交的可靠性,最终使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

梁栋博士说,网络社交对青少年构成危害是世界性课题:“英国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社交媒体的虚假性,以及用户不太可能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世界进行反思,因此容易让青少年用户形成自恋、缺乏安全感、强迫症等负面人格。调查显示,英国12~17岁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用户中,约60%的人有孤独感,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感觉自己在朋友中不受欢迎,甚至有5%的人说,放学后从未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络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重复使用某产品的消费者)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报告称,网络社交媒体实际上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在日本、中国,类似的报道也数不胜数。”

济南家长苏女士接受采访时气愤地说:“为什么只说隐性危害?网络社交的显性危害就够说三天三夜的了!比如,你问孩子的理想是什么,过去的孩子说想当科学家、将军、宇航员,现在的孩子,至少一半想当网红!成何体统?!再比如,你到网上看一看,色情、暴力信息比比皆是,还有歪曲历史、恶搞英雄的,至于脏话、错别字,更是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适合青少年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不抑郁才怪!”

兰州高级律师季群表示,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有可能诱发“网络模仿症”:“由于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法治意识也较淡薄,他们在接触网络暴力、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后容易在现实社会中模仿,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案例,近几年越来越多。孩子威胁家长时,都说要跳楼,为什么偏偏是跳楼呢?您到网上看一看,最容易搜到的青少年自杀方式是什么?没错,就是跳楼。”

网络社交尽管很普及,但并没有打破人们维持稳定人际关系的数值上限——每个人只有100多个的熟人关系,最亲密的仅5个

长沙家长姚先生坦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为什么要一味贬低网络社交呢?如果没有微信,谁能每天跟数以百计的好友‘面对面分享生活中的美好?”

贵阳师范學院的罗斌教授认为,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可以共存,不必二选一,但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尽管新技术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它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深层次需要:“20多年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一个理论:每个人可以和大约150个熟人保持联系,但只能与5个左右的人维持亲密关系,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150这个数字,也被称为‘邓巴数字,即每个人能够维持稳定人际关系数量的极限。令人惊叹的是,大量的研究证明,这个数字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保持稳定,网络社交媒体并没有打破这种稳定。”

美国数据科学家布鲁诺·贡萨尔维斯和同事希望通过研究,了解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是否改变了人们维持社会关系的数量。结果发现,人们仍然保持着100~200个稳定的社会关系,而最亲密最重要的关系仍然只有5个。这5个人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会经常碰面,并会在危急时刻呼叫对方。

为什么现实中的朋友更靠谱?社会学家、心理学教授潘友晴告诉笔者,这是“共享经验效应”决定的:“当你和一个人一起哭过笑过,当你们一起去社交场所或共进晚餐,当你们共同经历了一段人生,这种有社会意义的感情纽带会更加紧密,不可能被网络社交媒体所替代。”

潘教授解释,身体接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要:“心理学实验发现,为哺乳动物梳理毛发、抚摸它们,会触发其内啡肽系统,使其快乐并产生依赖感。人类也是如此。研究证实,人类的皮肤有一组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很常见的神经元,其只对轻抚产生反应,对其他类型的触摸则没有反应。也就是说,轻轻的一个抚摸就可以触发人的内啡肽系统,迅速增强人际关系。”

潘友晴教授强调:“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会阻碍其现实社交,而缺少现实社交很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如果切断与其他人的联系,人很容易精神失常。这是因为人类拥有社会属性,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来构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并从中寻求生活的意义,改善情绪状态。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危害将更加深远。”

编后:

网络社交无法替代现实社交

避免孩子受到网络社交的伤害,仅仅警惕是不够的,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网络社交不可能替代现实社交,帮助孩子提升自制力。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的集体活动,帮助孩子拓宽朋友圈,培养孩子的现实交往能力,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现实社交青少年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