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晶晶 李薇 徐运保
【摘 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是由提高生产力的创新、技能和技术推动的。在资源禀赋带来的竞争优势日渐式微的背景下,湖南省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措施是降低资源依赖度,而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解决将有效推动湖南省向技术驱动型省份转变,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Abstract】A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largely driven by innovation, skills and technology that improve produ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cl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rought by resource endowment, the primary measure to realiz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Hunan Province is to reduce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from resource-dependent to technology-driv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nan Province into a technology-driven province and realiz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动机;专利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motivation; patent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9-0143-03
1 引言
应全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各省市加强了对科技成果开发与运用的重视程度,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下,创新教育开始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进入高校教育,随之而来的还有高校创新学院、创新孵化基地等机构的建设,以高校为主的创新体系日趋成型。而在主要依靠国拨经费的高校创新体系形成的同时,专利、成果丰硕而生产力转化贫乏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即使学术届对于我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计算众说纷纭,但统一认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甚至不足先进国家的一半。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地区科技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省不断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以在短时间内向技术驱动型省份迈进。
2 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2019年,湖南省逐步出台落实成果转化办法、高新技术条例、科技奖励办法及细则、科研院所改革意见等系列创新政策和措施,全方面对湖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政策便利和支持;省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3%,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巩固科研的资金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4.8%,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份额不断增加;全年获国家科技奖31项,共登记技术合同9023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90.69亿元,较去年增加209.02亿元,同比增长74.21%,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1.69亿元,比去年增长49.30%。
2.2 问题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技术创新的关注程度不断实体化,各类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接踵而来。根据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在大量国拨经费主要流向高校的情况下,作为全国最庞大的智囊,2019年高校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1.69亿元,仅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2.4%,这显然已经成为造成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主要表层原因。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2.1 创新动机短浅——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中国的科研长期依靠国拨经费的大环境下,众多科研项目仅停留在“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层面上,把“创新”长期作为“塑金身”的一种“结果”,而不是由某种想法开始,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所以大多数创新、技能和技术仅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无法进入市场、贴合市场需求,从而无法转化成为真正的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动机的短浅造成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创新已经走到第一阶段的终端,即创新意识已经在师生之间“普及式”形成,高校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思想迸发,然而低质量、低经济、社会价值的专利、成果开始泛滥,高校创新在急速发展之后出现低效化境况。而关于高校创新实际价值低效化的原因,主要有2点:
一是在项目立项时商业化前景考虑不足或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变化逐渐失去商业价值;二是尽管项目足够具有经济、社会效益,但高校没有能力去促使其实现从项目到实际应用的转化。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导致科研转化能力薄弱,高校科研的主力是教师,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定,对于科研成果是否能转化不够重视。同时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够,一些项目在研究中途面临资金和研究人员匮乏的问题,导致半途夭折。2019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共计36所,独立学院共计15所。全省36所普通本科院校折合教师总数约为4.5万,大部分教师每年申请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然而各种科研课题产生的科研成果转换为专利的微乎其微。
即使高校寻求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技术创新研究的师生更加了解经济市场,二者在科研方面存在一定契约式合作,但相比美国大学在还没有获得专利授权时就有约30%的技术已经被成功地许可给企业商业化使用,中国校企合作的突出作用仍主要在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对具体的成果情况的模糊掌控,对市场和企业的情况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能力的缺乏,使得高校技术创新的动机很难从自身利益层面上升到社会价值层面。一项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不仅要求科技成果本身具有商业价值,对发明人及其团队的市场敏感度、营销谈判能力、坚持与韧性的品质等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一个皆俱科研和商业能力团队的打造是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的基础,同时其本身从研究坚持运作到技术转移投入市场也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由创新动机引出的一系列“俄罗斯套娃式”问题使得高校技术成果成功转化难得可贵。
2.2.2 众多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存在
虽然众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是科研机构仍独立于企业之外,这就导致双方信息交流之间存在一定屏障。
第一,科研机构以研究为重心,很多技术市场贴合力不强,而企业以谋求利益为宗旨,技术创新仅为其经营发展的一个方面,更多需要的是可以直接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的技术,中间存在的“磨合区域”使得技术从机构向企业转移再到顺利应用过程更加复杂而漫长。
第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面临流程烦琐、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很多企业都心存忌惮。企业在与科研机构合作中,往往急需解决自身技术难点,而科研机构从立项到成果转化需要烦琐的流程,导致进度缓慢,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缓慢的研发过程是企业无法接受的。
第三,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往往倾向于基础研究,市场是否接受,科研机构没有足够的市场敏感度。科研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对科研机构的成果心存疑虑。
2.2.3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依旧是企业扩大规模的主要实现方式
根据中国《2018年专利统计年报》显示,当年授权发明专利中,企业占63.9%,高校占23.2%,科研单位占6.4%,而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则达85%。而由此也显现出我国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依旧相对羸弱。大多数企业仍然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仅有少部分明星私企和大型国企采用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科研投入风险大,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无足够的利益进行科研创新,跟风生产和盲目的扩大生产是主流。
2.2.4 科技成果转移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
即使近年来,湖南省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越发重视,并致力于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但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组织精密、运作规范行业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在转化环节涉及技术、法律、市场、金融等各方面复杂要素,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在我国仍处于零星状态,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才也严重匮乏。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陷入一个怪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群不但不能致富,反而陷入贫困。企业却无良好的沟通渠道与科研机构对接。如何搭建科技中介平台,引导科技中介在科研成果转移中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思考。
3 湖南省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科研成果转化面临诸多难题,而解决转化问题的根本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良好运作的科技创新体系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便于创新绩效的评估及改进。
首先,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投入实际生产为主要目的,即能够产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作用和提高生产力的最终作用,其包含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等多种要素。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承担者,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是重中之重。按照创新主体所完成的创新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理论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制度创新主体、文化创新主体等。因此,创新主体不应局限于企业家,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群体等均是科技创新的承擔者,政府引领制度上的创新,企业、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主体,社会群体应是文化创新主体,其中政府的宏观指引,打通主体间壁垒。创新环境的考量应包括有利的政策体系支持、健全的体制机构及合适的创新氛围等,是创新主体空间范围内各种要素的集合。科技爆炸的今天,科研成果不是单个研究主体能够完成的,需要更多的机构共同参与。良好的合作环境是提升创新效率的路径。
其次,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基础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任何体系的高效运营离不开密切联系技术创新的多方作用体平台的建设。一项技术从立题到应用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作用,中间涉及技术、资金、人才等多种要素,而体系的建设更是需要保证体制机制塑造的良好环境,高素质人才持续的智力输出,技术市场高效的技术转移。而如何更有效地使各要素得到充分利用,除了要素本身的不断优化,更需要不断优化紧密联系要素技术信息智能共享云平台的建设。最终建成“交易平台+人才中心+研究数据+基础服务+商业应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最后,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匹配,只有使各主体间利益直接相关,才能共同推动技术的成功转化并形成市场产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要素流转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协同并进,明确各阶段各主体之间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挥技术创新体系的真正价值。
4 结论与对策
根据前文,近几年湖南省无论是技术创新体系还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都在不断地完善,然而存在基础创新动机浅薄、经济与科研分离、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等问题,另外,技术创新体系则更需要进一步联系市场。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相对建议。
①改革高校院所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指标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纳入考核内容,弱化科研成果数量指标强化质量指标。在高等院校职称评定中,抛弃过去“重立项”的思想,进一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使发明人及其团队更加专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改革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补贴和奖励政策,使社会公共资源与专利数量脱钩,严格抵制低质量专利泛滥,遏制各市场主体企业以高数量低质量的专利所有权以争取政策优惠的现象。
②支持各类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无形资产出资方式联合企业共建法人实体的技术转移机构(中心)。很多高校虽然设置科技处等机构服务高校教师,但对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不够重视,转化的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高校应建立跨高校、跨行业、跨专业、联企业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政府在政策上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市场化予以支持和鼓励,在政府课题立项中,应结合社会需求,对有利于服务社会的科研课题加强倾斜。对有一定有益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予以精神及物质奖励。
③充分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2019年湖南省36所普通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78.30万人,大學生创新创业是不可忽视的新兴创新创业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创业资金短缺、创新创业教学匮乏等问题,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完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益补充。政府应沟通企业和高校学生,打通壁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及融资支持,创立企业与高校学生共赢的创新创业模式。
④政府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活动,政府应对中介服务机构税收上给予优惠,对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活动中产生的费用予以减免;政府应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依法成立行业协会,培养技术经理人才,实行市场化聘用制。
⑤以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等新兴技术整合创新资源、联系各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共同利益,明确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才是决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重要因素,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成为产学研共同利益实现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勇华.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与资本融合问题探讨[J].中国发展,2020,20(04):1-3.
【2】FORY D.Smart specialisation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modernisation in European regions—theory and practi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8,42(6):1505-1520.
【3】沈婕,钟书华,柳婷.智慧专业化视角下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8):34-43.
【4】张莉.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4):15-16.
【5】樊秀娣,石雪怡.英国高校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困境、对策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20(06):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