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促进未来教育:以教育企业之眼预见未来教与学

2021-08-19 12:58郝祥军顾小清
电化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郝祥军 顾小清

[摘   要] 在智能时代,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反思教育、重塑教育生态成为热议话题,寻找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理性地预见未来教育是热议的关键内容。研究从教育企业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发,探索未来教与学的样态,预见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趋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了13家教育企业代表的文本数据,发现企业对教与学的现状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对未来教与学有独特的预见。未来教育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驾驭技术之东风,服务人的个性化发展,回归教育本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协同推进,最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 教育企业; 人工智能; 未来教学; 未来学习; 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郝祥军(1994—),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研究。E-mail:1617304955@qq.com。顾小清为通讯作者,E-mail:xqgu@ses.ecnu.edu.cn。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多次强调企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1]。在政策支持下,企业具有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合法性,通过多元方式为教育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目前,教育企业依据自身优势在服务中扮演硬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软件产品服务商以及教育咨询提供商等多种角色[2],提供了产品服务、售后服务、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和个性化项目定制服务,能够及时掌握教育发展动态,与政府、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3]。政府、学校借助企业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企业通过参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业务范围。它们之间逐渐形成“用户驱动、政府主导、企业承包、服务至上”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与使用模式,实现了以往“买卖关系”的转变,构筑起相互依存的服务生态关系[4]。所以,企业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教育企业的独特视角看未来教育发展有理可循且是必要的。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会受到智能技术的强势推动,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创新教育”“重塑教育”上正转变为教育变革发展的内生力量[5]。企业作为智能技术、资源、服务研发的重要领地,在资本强有力的助推之下掌握了很多教育信息化服务建设的话语权,故其教育信息化服务开发的内容与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供给关系上看,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用户需求”,企业需要灵敏地分析教育政策、教育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以抢占发展先机。这使得企业比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上更快、更有效地与教育一线需求对接。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智能教育企业之间的对话,分析未来的教与学的变化内容,明晰技术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设计:如何借助教育企业之眼

研究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英特尔“智能互联教育”项目共同体企业会议开展,为到会的13家致力开发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组织了一场“未来教育场景专题研讨会”,围绕未来教与学相关主题展开讨论。

(一)研究对象

核心参与者共计14名(A1—A14),见表1。他们所属企业在国内教育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主打产品也集中在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上,个别设有教育相关研究部门。参与者的职务均在经理及以上,负责教育合作与产品推广,能灵敏感知和分析教育市场需求与教育发展趋势变化。这说明教育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转向是技术促变教育影响下教育企业的生存反应,能有效预示未来教与学样态。

(二)研究过程

研究参照未来学领域未来工作坊(Futures Workshop,FW)[6]方法设计了研讨会流程。FW的核心阶段主要有:批判阶段(Critique)、畅想阶段(Fantasy)和实现阶段(Implementation),即首先从批评现实情况出发,然后围绕核心主题畅想未来愿景,最后按照从现实通往未来愿景的途径进行观点阐述。具体流程如下:

线上头脑风暴:在正式进入之前,以充满科技畅想的未来教与学场景视频作为情境导入。然后基于在线平台E-delphi(http://edelphi.ecnu-e2lab.com/)设置在线讨论问题,运用少量启发性问题来促进参与者的思考。研究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如“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技术支持有哪些需求?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学和教学环境是什么样的?”参与者结合情境与问题,实时在线互动交流。

畅想未来教育:参与者基于第一环节视频材料、问题思考来勾勒出自己脑海中未来教与学的一些场景,并思考如何借助技术实现美好的教与学场景。因此,此环节要求参与者在纸上或电子设备上勾画“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学场景架构图”“智能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结构图”等。

观点陈述环节:在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之下,参与者对研讨的主题已经有了很好的思考与认识,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开展对话能够进一步刺激参与者的认知。讨论发言全程录音保存。通过该环节希望能够发现更多样、更超前和更开放的未来教育预见内容,也希望能够发现教育企业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策略有哪些共识。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整理出線上有效发帖60余条,线下研讨会录音时长104分钟,经转录及人工校验形成文本3万余字。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编码分析,对原始材料进行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7]。编码前,研究者对文本数据先进行语句梳理,整理出符合主题的初始语句1246条,选择1046条为初始编码,随机选取200条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1. 开放编码

两名研究者配合完成了开放编码,对遇到争议的内容采取讨论协商来确定。编码过程完全依据实际材料,概念提取尽可能概括文本原意。经过多人多次修改商定,初步实现了概念范畴化,概念提取约70个,形成基本范畴21个(见表2)。

2. 轴心编码

轴心编码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关联。围绕研究内容以及基本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归纳出8个主范畴(见表3)。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关键是明确资料的故事主线。研究将以反思与审视当前教与学问题现状为逻辑起点,以技术为观测中介,预见未来教与学场景。所以,研究的故事主线为审视教与学问题现状→观测技术对教育的赋能作用→预见未来教与学。根据研究对象所阐述的内容,未来教与学将围绕表3的主范畴内容进行论述。

最后,结合编码之前随机抽取的200条初始语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测,结果未发现新的范畴与关系属性。这表明研究形成的指标范畴在现有的数据材料基础上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能够达到扎根理论构建的要求。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AI教育企业眼中的未来教与学

研究以反思当前教与学问题现状为逻辑起点,借助教育企业之眼来预见未来教与学,为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寻找着力点。

(一)AI教育企业眼中的未来教学

1. 企业对现实教学的感知

第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变得不适宜。因为“课本知识点的传授没有与实践很好地进行结合,学生无法通过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A10)”,这样的“教学过程面向全部学生,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互动性相对弱(A4)”。OECD《2030学习罗盘》报告指向未来教育与技能,指出教师要从讲台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指引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学习[8]。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未来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变革性素养(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和关键技能[9]。

第二,线性的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互动性。A8从学校建设参与者的角度认为“千人一面的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学习速率”使得线性的教学方式与非线性的学生需求不相匹配。其他参与者也表示认同,“我认为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应该是游戏化、趣味化、可感知,简单而言,课堂可以跟看抖音一样有趣,但同时能让学生深入思考(A7)”。确实,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讲,教学中的趣味性、互动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等都非常重要。

第三,固化的教学目标偏离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阐释了教育的育人本质,但现实的教学中普遍注重“教”而忽略了“育”。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思想方法的培养,单纯做知识的‘搬运工(A8)”,而且“学生评价以知识点掌握结果性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思考和行为观察(A14)”。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如若坚持固化的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学生将无法获得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品质与能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应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这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回归[10]。

2. 企业对未来教学的预见

第一,未来教学环境更加智能化。企业代表认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实融合,VR/AR支持的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能够提供更深的沉浸感、丰富的交互手段并具有更强的教学目的性[11],“通过技术赋能提供全维度的拟真的教学环境(A13)”将是未来的变化之一。“裸眼的AR或者VR在课堂上来帮助学生,能使他的学习感知更加真实(A14)”。二是多设备支持,教育企业代表希望未来有“多样化的智能设备以及多互动、沉浸式的环境(A4)”,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智能教室装备与教师终端、学生终端及良好稳定的网络环境(班云服务器)等,软件包括智慧课堂相关的教学系统、学习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A5)”。而且,新的教育需求也推动着校企合作来采购更多的软硬件设施与信息化服务,为课堂教学提供多设备与技术支持。三是自动化数据采集,多设备支持的智能化教学环境的重点在于全过程、自动化地采集教师、学生的相关数据,助力学情分析、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所以,有的企业代表从学生个性化培养角度认为,“通过收集每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加以精准培养(A11)”;有的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角度认为,“借助AI采集课堂交互与教法应用的相关数据,结合观课专家及教师意见,自动生成专业的教学分析报告……进而辅助教师专业成长(A12)”。

第二,未来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企业代表认为,有三类教学方式将是未来教学的主流。首先,项目式教学是高阶学习的最佳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12]。“采用项目式教学,能够将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学习,在一个场景中实现智能产品的多种用途(A14)”“未来的教学一定是项目制的教学,围绕一个主题,跟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都要进行学习(A10)”。而且,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下,项目式教学已经在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实践活动中得以践行和推广。其次,精准化教学在AI、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下成为教学探究的新模式,能从目标精准、问题精准和干预精准方面合力破解传统教学问题的症结[13]。智能的数据分析技术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学习可以准确聚焦到知识漏洞……通过数据与即时反馈,精准掌握学情,进行精准化教学与辅导(A5)”。最后,人机协同教学是有机整合人与机器各自优势的新教学方式,能够借此实现工具理性與价值理性之间的匹配[14]。“智能批改、教学机器人这些应用已经进入课堂帮助教师解决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减轻教学负担(A9)”“利用智能技术把老师行为画像植入伪直播的体系里面,点进去以后学生就看到一个虚拟的老师在里面讲题(A11)”。可见,智能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有所发挥,其赋能作用使得人机教学方式成为一种可行的、实现人机智能融合的实践探索。

第三,未来教学目标更加人性化。在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构建下,更加注重育人方式和如何提升育人质量[15]。未来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人性化。第一是注重技能与素养。在马克思的观点里,“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16],素质教育、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教育理念直观体现了对技能与素养的注重。为了满足社会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发展需求,未来教学应包含“对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的训练及培养要求(A13)”“不局限于传统课本上的核心知识,更延展至未来技能、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编程思维、媒介素养(A14)”。尤其是随着一些机械重复的工作逐渐被AI取代,未来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到人类区别于智能机器的关键能力,从而转向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与素养,或许这是未来教育的核心[17]。第二是重视价值与文化。郭元祥等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论述文化育人:“理解和习得人类和民族文化、内化和传承文化,获得文化的同一性,以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是人发展的本质诉求,更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18]从教学层面讲,“促进有效教学,应借助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识架构的共建,为学生搭建情感价值的支撑(A14)”。新时代教育倡导的五育并举理念也包含着对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的关注,贯彻着德育思想,对应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未来教学目标除了注重技能与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文化意识,提升教育在民族文化觉醒、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的效能。

(二)AI教育企业眼中的未来学习

1. 企业对现实学习的感知

第一,学习资源局限。虽然各类资源充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但有学生依然感受到“知识饥渴”,资源还存在局限。如有参与者直接指出,“优质资源严重稀缺(A8)”“硬件同质化严重、软件雷同(A5)”“城里面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的资源,我们乡村的孩子享受不到那些资源(A7)”等问题。资源局限问题依然阻碍着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因为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当前的学习资源主要服务于学生就知识点而进行的简单学习、练习和测试(A8)”,导致学习资源的开发只关注到了知识目标,而未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内容偏好等目标。

第二,学习反馈滞后。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反馈的即时性、客观性跟不上,将会中断有效的学习行为。例如: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老师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关注到这30个学生进行反馈(A13)”“学校评价可能更多的是学生考完试之后给一个主观评价,而学生上课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A3)”。但是,未来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习反馈将实现即时性、客观性、常态化和可视化,打破一师多生的困境,改善传统学习反馈的问题[19]。

第三,学习针对性弱。学习反馈滞后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学习针对性变弱。学习者也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针对性反馈而中断有效学习行为,“原来不会的这些知识,如果没有解决,那他也可能就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A12)”。这就会导致学生“每次做题都做自己会的题,不会的题目跳过了……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A9)”。而未来的学习应该“对知识的要求更明确,挖掘出学生更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推送(A10)”。所以,学习针对性弱或许在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会获得破解之方。

2. 企业对未来学习的预见

教育企业代表从获取的调研信息以及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出发,观测智能技术对未来学习的赋能作用,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是未来学习方式注重体验性。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Kolb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20]。智能技术的教学渗透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影像或VR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更加真实地体验实验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触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东西来培养他的技能,打破環境的限制(A4)”。的确,基于VR技术的体验式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沉浸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征,能突破传统教学环境局限,创设非常逼真的情境,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21]。尤其在科学实验的学习中,比如“人体器官的解剖,包括一些可能比较危险的过程性实验内容,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去解决(A6)”。而且在过程中,系统或平台可以“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掌握程度,精准推送薄弱点练习,帮助学生高效率掌握知识点(A11)”。

二是未来学习支持偏向数据化。教育数据有效信息和核心价值的挖掘是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依据[22],“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来自实时的参考数据(A10)”。未来学习支持偏向数据化体现在两个方面:(1)实时诊断与推荐:借助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课堂上可以即刻反馈;大量相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在课堂上自动推送,学生可以自己学习,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A7)”。自适应学习系统是最佳证明,其集学习分析、学习测评、学习推荐等技术为一体,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教育数据来搭建个性化学习通道[23]。(2)学习者能力画像:为了能够精准识别学习需求或问题,推送有较强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能力画像是重要依据,因为“多种维度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实现数据的画像,可以对学习进行评估(A7)”。教学者基于学习者能力画像,能更好地实现家校衔接,如“依据学生数据画像,对学生回家以后的学习进行资源推送,如作业的推送(A8)”;还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现,“每个人通过独立账号建立系统数据库,完善知识图谱,分析他的学习过程的数据,刻画画像,后续分析起来也能够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A13)”。此外,数据化的学习支持,对学习资源也提出更高要求,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就要“增加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富媒体学习资源使学习过程更有趣、更生动和有效率(A14)”。

三是未来学习特征聚焦个性化、互动式。个性化学习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毕竟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开始就在推崇个性化教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4]。所以,企业代表认为,“基础教育的保障上,增加个性化学习,因人施课,因人设题(A2)”“未来的学习将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及5G网络技术的精准学习和个性化学习(A10)”。同时,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应使“学生与老师在任何有网络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使得沟通和互动无处不在(A10)”,师生的有效互动能够促进深度学习[25];在人机交互上,智能个性的“电子产品的互动性在很多地方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A9)”,比如“通过富媒体的资源提供一些更有趣、更生动的交互形式,来解决知识传递的效率问题(A14)”。从企业开发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来看,增强产品的个性化辅助功能以及优化技术使人机交互学习过程更加自然生动,确实是目前在技术辅助学习上值得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四、预见: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趋势

研究分析了国内13家企业代表在研讨会中的讨论文本,描绘出未来教与学的一些样态与特征,为清晰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些线索。

(一)未来教育将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变革

AI、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展开。未来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都将在技术的更新、应用中逐渐成熟并得到推广。新技术在教育形态、教育体制、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赋能优势,正改变着教育的系统构成、系统要素、系统关系及系统功能,重塑着教育生态[26]。从教育活动上看,新技术正在改变着学习方式、学习路径、教学方式以及资源分配方式,新的学习生态系统正在技术推动下得以实现[27]。正如企业代表所述,未来的教与学将在技术改造下表现出数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未来教育驾驭技术之东风,推动深化改革,是备受推崇的途径。

(二)未来教育将更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冲击与影响,社会人才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因为人工智能打破了原来职业结构的平衡,使得高重复性、机械性的职业逐渐被取代,走向了自动化交易和服务。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区别于机器的人类智能与优势究竟在哪?技术的教育价值必须重新考量,应从人的发展视角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让人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并有能力积极改造社会[28]。所以,企业代表认为,未来的教学将更加关注技能与素养、价值与文化,未来的学习将注重个性化和互动式。这也就表示未来的教育将重视对人的“软技能”培养。比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方面阐释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未来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增强了社会各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29]。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任,而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所以,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发展得如何、走向何处,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学者从推进“三全育人”的角度认为,全员育人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础和保障,教育需要人人参与、责任清晰、分工协作,构建育人共同体,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促进[30]。其中,教育企业自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教育需要协同政府、学校、家庭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着眼未来,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赵蒙成,刘晓宁.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审思与进阶之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22(1):84-90.

[3] 劉名卓.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建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89-96.

[4] 刘名卓,李昊森,童琳,王汩才.政府购买服务视域下教育信息化服务现状与发展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02-108.

[5] 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41(2):143-150.

[6] M?譈LLERT N, JUNGK R. Future workshops: how to create desirable futures[M]. London: Institute for Social Inventions, 1987.

[7] GLASER B,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y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377-380.

[8] OECD.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EB/OL].(2019-05-22)[2021-01-19].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9] 张娜,唐科莉.以“幸福”为核心:来自国际组织的教改风向标——基于《2030学习罗盘》与“教育4.0全球框架”的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0(11):28-30.

[10] 闫守轩,杨运.新时代教学变革的价值确认、现实藩篱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77-81.

[11] 李亮,朱津津,祝凌宇.虚拟现实与移动增强现实复合性教学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9(5):98-105.

[12] 赵永生,刘毳,赵春梅.高阶思维能力与项目式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45-148,179.

[13] 姬晓灿,成积春,张雨强.技术时代精准教学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102-107.

[14] 秦丹,张立新.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13-19.

[15]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16] 成素梅.智能革命与个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4):196-202.

[17] 席酉民.未来教育的核心:心智营造[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9-13.

[18] 郭元祥,刘艳.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4):31-37.

[19] 陈明选,王诗佳.测评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反馈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35-42,61.

[20] KOLB D A, BOYATZIS R E, MAINEMELIS C.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M]//STERNBERG R J, ZHANG L F.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1] 鐘正,陈卫东.基于VR技术的体验式学习环境设计策略与案例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8(2):51-58.

[22] 黄琰,赵呈领,赵刚,等.教育过程挖掘智能技术:研究框架、现状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49-57.

[23] 梁茜,皇甫林晓.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主题及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8):47-58.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5] 张光陆.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特征与提升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27-38.

[26] 顾小清.破坏性创新:技术如何改善教育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8(8):34-36.

[27] 安富海.教育技术:应该按照“教育的逻辑”考量“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20, 41(9):27-33.

[28] 简婕,马萍,张晓彤.论技术的教育价值:21世纪人的发展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21, 42(4):18-22,52.

[29] 董洪亮,赵婀娜,张烁,等.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N].人民日报,2018-09-14(02).

[30] 王辉, 陈文东.基于“育人共同体”的全员育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55-159.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