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杨伊静
2021年7月25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产学研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担当新时代新使命 迈出产学研新步伐’企业家科学家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原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干勇,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田力普,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国务院国有大型重点企业监事会原主席、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平台理事长赵华林,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科创金融创新平台理事长李吉平,全国人大信息中心主任韩林宏,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占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党委副书记丁玉贤等政产学研金介有关领导、专家以及入选《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家示范企业》一书的企业代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企业家科学家等200余人出席座谈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家示范企业》主编王建华主持会议。会议围绕“担当新时代新使命 迈出产学研新步伐”主题,就如何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会议向入选《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家示范企业》一书的企业颁发了入选证书。
吴晓青在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致辞中强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壮大创新主体,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夯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二是要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利用政产学研用资源,组织联合研发,实现重点突破;三是企业家与科学家携手,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干勇在主题报告中对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芯片技术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对钢铁行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他希望未来能建造一个规模大、智能化、集中生产的指挥平台,这种“指挥平台”不一定非要通过兼并形式,也可通过控股、互相参股、有限联合等方式,钢企可通过智能化集中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指挥生产,合理控制产能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集中度,减少恶性竞争,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芯片技术是我国现阶段最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目前国际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垄断性也越来越强,同时研发模式在变革,孕育着颠覆式创新。在这种前提下,中国新材料产学研界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对新一代的材料研发要抢占高点;另一个任务是对现有材料的提升。他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要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要解决国家区域、关键领域的问题,目前产学研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新一代信息技术把社交网络变成了工业网络,这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朱宏任从企业视角,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及会议主题谈了三点看法。一是以新发展阶段准确定位产学研合作新使命。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重新聚焦,在企业产学研合作方向上重新定位,与时代方向同频,与国家发展共振,将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精准发力;二是以新发展理念系统注入企业产学研合作新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三是以新发展格局积极开拓产学研合作新空间。
座谈会上,来自产学研界的领导、企业家、科学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围绕“党建引领,赋能企业创新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通道,真正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平台的法规政策环境”等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田力普指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事情,从“0到1”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重庆大学易志坚教授的例子就是原始创新,但是实现原始创新需要踏踏实实、冷静、客观、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本来的规律,在原始创新方面我们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在座的企业家科学家能够克服困难,科技自立,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说,除了一些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之外,地方上相当一部分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盲目性问题,培养出人才以后面临很大的就业问题。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工信部等提出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应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战略需求。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需要大家共同探讨怎么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好,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核心问题是产学研结合。促进会通过支持建立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地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更好地发挥了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
国务院国有大型重点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是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平台通过充分挖掘产学研各方优势,探索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机制,发挥企业和高校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他强调“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离不开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科学家与企业家要具有国际视野,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聚焦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引领形成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水到渠成的科研价值观和价值追求,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在新阶段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实”和“深”上真正下功夫。
雷朝滋强调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产业发展,要做好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的融通发展,首先需要企业提出切实的需求。他认为企业要真正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成为提出需求和创新投入的主体,进而主动成为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企业在提出需求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成果应用的主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当前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既要强化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锻造长板、打造战略反制能力,也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弄通“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补齐短板,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于教育信息化,雷朝滋表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目前影响初步显现但还远不尽人意。当前主要的问题还是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仍以线下教育线上迁移为主,没有真正发挥新技术在知识传承、能力素质提升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支撑作用,新技术、新应用的功效几乎没有显示出来,知识呈现和教育治理的方式、手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找到新发展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真正的需求以及真正能够满足需求的技术路径和产业实现方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主任姜标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一直以来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取得了相应成效。姜标表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当好“国家队”“国家人”、担好“国家事”“国家责”,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海外分支机构,始终以促进国内外联动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工作目标,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乃至产学研界的协同作战,持续集聚中国一流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科研人才及技术成果资源,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将东盟这一“一带一路”沿线最具价值和潜力的优势地区作为探索落地中国高科技的优先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新时代科技人的优异答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再到产业强、经济强非常关键的环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为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潘教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谈了四点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理解。第一,产学研合作是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碰撞,让企业家、科学家找到合作机会。第二,产学研合作的是合作研发,研发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出题者的作用,现在很多问题找的不准,这是很大问题。实际上产学研合作并不是企业家做科学家的事、科学家做企业家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科学家还是干科学家的事,主要是把问题凝练好,找准需求当中的科学问题,找准关键技术。第三,产学研合作是合作转化,最终成果的转化还是要靠企业,这点非常重要,同时搭建有效贯通的创新联合体。第四,产学研合作是共享,包括知识产权、利益的分享等等。要找准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发挥各自优势,真正打破创新孤岛的现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有机贯通。他表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智库,我们也愿意同各位企业家、科学家一起共同努力,真正在促进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过程中携手共进,做好我们的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谈到:第一,科技创新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线性的数字而是矩阵,矩阵的一个轴是科研成熟度,另一个轴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度。有人认为自己的科研成熟度很高,但是,产业还没有成熟,需求度还在“1-2”期间,这时候放到市场上去将走很多弯路,发展非常波折,高校很多老师包括科研院所的老师要把自己的科技创新矩阵找准、找对;第二,北京理工大学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理工科技成果转化道路,而且可喜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闭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科教育人和双一流建设;第三,企业和高校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企业把工艺、工程中凝练出的根本问题反馈给高校,促进高校进一步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企业与高校之间要有高能量的流通、流动,最终才可能使科技成果转化走得更远。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围绕跨学科创新与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向大家分享了“沙漠土壤化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力学教授,他在研究颗粒物质力学的时候,发现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奇特的万向结合约束,于是他萌发了“沙变土”的想法。使沙子转变为“土壤”的力学密码就是给沙子加入一种植物纤维粘合剂,使沙子颗粒之间产生万向结合约束。从前期扎根实验室,到后期转战大漠边关,他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从未懈怠动摇,在“沙漠土壤化”地里种出的高粱平均亩产789公斤,比全国高粱平均亩产324公斤高出一倍多。
易志坚教授认为,“0到1”的创新往往出乎预料,往往需要非凡的想象和跨学科交叉,“沙漠土壤化”就是这样一个成果,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科学家要敢于突破权威或者条条框框,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作为一个力学家搞沙漠土壤化研究会碰到很多阻力与质疑,但是,科学总是根据原理和事实说话。经过多年的攻坚,“沙漠土壤化”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他说,“沙漠土壤化”是一项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已吸引了一批企业家的关注。目前他们团队正与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在谈合作,推动“沙漠土壤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黎维彬从金融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融合需要一个整体方案,需要“投贷租”所有金融手段融合,他提议要充分利用基金来促进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融合,基金和项目、企业的效益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它的灵活性非常强。下一步我将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这个平台支持下,通过基金来解决一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融合的问题。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洪鹏在座谈会上介绍了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经营理念,奇安信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成为网络安全行业龙头企业,他结合奇安信自身发展给出民营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的两点建议:第一,企业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打造创新生态;第二,企业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升级底板、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杨洪鹏建议,希望国家在重大科研项目上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展示能力的平台。
北京科创基金董事长刘克峰说,金融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建立与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新的投资范式。因此,北京科创基金运行了两年多的时间,投资了近500个项目,母基金规模300亿元。我们作为政府引导基金,这几年投资了一批的原始创新项目,也就是“0-1”的硬科技项目,也投资了一批从国外回来的高端科技人才项目以及一批重要的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项目。我们建立了资本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方面的新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走进实验室、拥抱科学家,让创投资本流向创新源头,提出了投硬、投早、投长,重专、重孵、重合的投资策略。同时,我们把耐心资本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特征。
广州创显科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瑜说,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但是这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怎么样改变这个问题呢?为此,创显科教积极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进口替代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张瑜介绍说,创显科教发起成立政产学研金服用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产业集聚基地,把分散企业集聚到共同的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园区,打造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平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华为、腾讯、伟东云合作,把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推广到国外十多个国家,为当地政府和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我们的产学研发展经验,把我们的模式推广到东南亚、非洲、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他希望通过平台整合产学研资源,包括政府、金融、用户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金成向大家介绍说,海润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受益者。2003年因为SARS事件爆发开始进入医疗负压通风行业,那时中国医疗通风行业还是空白,海润联合重庆大学和行业专家设立了专业研究院,从通风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开始,研发出了中国领先的专业化智能通风系统,起草编制了行业规范标准。在坚守这个细分领域17年后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海润的技术产品助力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赢得全社会关注。郭金成说,民营企业创新需要一种专注、一种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机遇,更需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国建筑的健康通风、空气品质环境行业的路还漫长,也希望今天能与对空气环境、空气安全板块感兴趣的代表多多交流。
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媛说,力博重工由大学教授怀揣“科技报国、做民族产业”的初心创办,在创办之初就具有产学研合作的基因,一直致力于“绿色节能高效”高端输送装备的研制,用16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核心产品到装备整机、到系统运营服务的深度转变,解决了复杂地形下长距离物料运输的难题。同时敢于颠覆自己,不断研发新技术、开发更加“节能降耗减碳”的新技术和新装备,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她介绍说,力博重工成立了绿色输送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型研发机构”,它有效整合了产业链条上的“政产学研用金服”创新资源,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近期又成立了“山东省智能输送装备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运营、维权、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我国智能输送装备的高质量自强自立。力博重工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后期运维等逐步拉长产业链条,深度服务“我国矿产资源绿色低碳开发”,助力“一带一路”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理事长吴玲向大家介绍了联盟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在半导体领域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吴玲认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面临“卡脖子”等问题,需要研究产业战略来制定技术战略,而且要有战略研究规划,然后才制定实施方案、指南,应该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布局。企业牵头建立平台以后,急需要解决开放、跨界、上下游合作、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等很多合作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有利的第三方来组织是很难实现的,就像交响乐能呈现一个非常好的协同效果是因为有指挥。所以,创新管理、创新组织一直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能够研究真问题、真的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对钢铁、有色、电镀、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含重金属固危废进行资源化清洁利用,成功开创了以资源化利用方式从源头消除重金属污染的产业发展途径。董事长马黎阳说,鑫联环保在党建强企方面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成果突出,组织多项活动献礼建党100周年。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不断创新合作研发模式,引领危废处理行业发展,与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希望借助促进会的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精准对接,加速科技创新与实践落地。
中教未来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井军说,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下,特别是在马德秀副会长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举办了包括每年一次的校企协同高峰论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受到了高校、企业的广泛好评。
长沙凯瑞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东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企业、产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科学家携手创新共同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使命,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唐永生说,公司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研发部门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得到了708所、604院、中国船级社、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公司围绕全球视野下海运装备需求,依托两大总装造船基地及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先进制造能力,形成完善的品控体系和服务网络,致力于向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与优质服务。
上海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黄焱说,《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佳示范企业》一书的编辑出版给我们入选企业很大的鞭策和鼓励,上化院转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一直立足于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另外一方面,通过对接各类企业,把应用技术充分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我们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金龙说,国民营养食品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洽洽一直从事食品全产业链建设,在广西、云南等多地建立葵花子种植、坚果种植基地,洽洽的目标是想靠自己把产业链打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做中国的好食品。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说,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点亮产品、点亮城市、赋能产业的战略工具和有效抓手,制造强国不能没有工业设计。设计越来越多地走到经济引擎前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端引擎。中央赋予深圳的使命是先行示范,工业设计在深圳先行,深圳是中国工业设计的策源地,我们肩负使命,从特区到新区,在雄安新区让设计赋能未来城市。封昌红认为工业互联网不能没有工业设计,她希望和有数字化制造转型升级需求的企业家朋友和院校合作,让设计点亮中国,创新引领未来。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甘肃亚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张世新说,金徽矿业是一家集铅、锌、银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甘肃矿山企业。矿山从勘查到开发的整个全过程依赖于产学研合作成果,从地质勘查、矿山设计、生产建设、生活建设、恢复治理同时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创新性地建设了矿工服务楼,矿工从井下上来,先洗浴、搓背、修脚,然后可以穿着西装下班,矿工面貌和尊严得到了极大提升。绿色矿山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金徽矿业已接待5万多人参观交流,致力于做绿色生态理念的践行者、新时代绿色矿山的创建者、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推动者、绿色生态发展的受益者。
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总经理蔡永峰说,食品涉及每个人,涉及民生。我们吃饭很容易,但是要大批量地、标准化地生产鲜美的营养餐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营养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就是把传统用餐以工业化、标准化方式大规模生产,并且保证安全、保证营养的工作,希望通过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把这个产业做好。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石军作了会议总结。他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积极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在人才聚集、搭建平台、服务会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国内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任务异常繁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工作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持之以恒地做好我们所担负的工作。
石军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做好产学研合作的促进工作,当前要抓住抓好三件大事。第一,要自觉顺应发展大势。无论是研究部署工作,还是组织协同创新活动,都要顺应国家的发展大势、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第二,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现在,我国的产业发展正由散向聚转变、由聚向链转变、由链向台转变,到了平台为王时期。产学研各界都应积极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之中,不断巩固、提升、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第三,要着力推进对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努力做好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对接,特别要注重加大对年轻科学家培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王建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会议是产学研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活动,大家围绕“担当新时代新使命 迈出产学研新步伐”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吴晓青常务副会长对本次会议予以充分肯定及很高评价,他认为,一是会议地点选的好。会议地点选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体现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二是会议内容好。会议围绕当前新形势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视角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三是会议形式好。不管是领导嘉宾,还是企业家科学家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企业家科学家的创新热情。
《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佳示范企业》一书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作品,书中共汇集了100家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展示了不同类型企业在党建强企、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鲜活案例,为弘扬激发产学研各界创新热情、宣传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企业典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产生积极影响。6月28日举行的“庆建党百年华诞 铸企业使命担当”新书发布会,新华网、光明网等相关媒体予以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积极反响。
百年流光溢彩,世纪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企业家科学家们携手创新,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初心,在基础原材料、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领域全力攻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产学研界肩负着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使命与担当,要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