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天多变科学春捂须保暖

2021-08-18 20:53郑金美
家庭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春装冷空气风寒

郑金美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人体的防御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状态朦胧。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候冷风袭来,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早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此时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先捂腿虽然“春捂秋冻”是老话儿,但关键是要“捂”得正确。天气刚刚转暖,为了行动方便,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春捂”要做好颈部保暖中医认为,春季风寒之邪易伤人。人体的颈部布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等。稍有点寒风钻进脖子里,全身都会打冷战。因此,颈部最怕冻。尤其白领们长时间用电脑,容易造成颈部肌肉僵硬,如果加上风寒袭击,颈、背部肌肉容易痉挛、疼痛,疼痛还会放射到肩上区、肩胛区。长期反复受凉,小则患感冒,大则易患风湿病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条围巾。一条围巾就能保护颈部,有效缓解不适。

“春捂”可以减少疾病春天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很容易着凉感冒。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春捂”要适当锻炼春季锻炼要多去户外,但早春时节,身体各器官功能还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的运动。一些节奏较慢且运动量不大的户外活动更适合早春,如慢跑、步行、做广播体操、放风筝等。锻炼结束时要立即擦干汗液,以防着凉。

“春捂”应合理饮食降肝火春季是肝旺之时,要少食荤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应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韭菜等。水果、食用菌、鱼、白菜、大枣、蜂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是春季应该常吃的食品。春天干燥,容易口角生疮、大便干滞,多吃菠菜可缓解这些不适。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衣物增减要视天气变化和自身的体能素质而定。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上升,此时可适当减衣服。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婴幼儿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不利于宝宝健康。

专家建议,春季衣服增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时机。医学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把握气温。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气温15摄氏度以上就别再捂了,否则内在的热会更盛。

3.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问则可能寒流涌动,这就是捂的信号。

4.持续时间。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现在气象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如何增减衣物。春天的气温忽冷忽热,大家在换了春装之后不妨再准备一件薄棉衣,如果有冷空气到来,前一至两天内就可以做好准备,及时加衣御寒。

猜你喜欢
春装冷空气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初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冷空气从何而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浪漫春装
谷 雨
冷空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