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錺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外向型經济发展迅速,但内外循环之间的联系弱化,造成国内国际双市场分割局面,这给我国带来了潜在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和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战略旨在以内循环拉动外循环,从而构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relies on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o develop rapidly, but the link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is weakened, resulting in the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market segmentation, which has brought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to our countr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China's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and form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domestic cycle is the mainstay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ycles mutually reinforce each other. This development strategy aims at pulling external circulation with internal circulation, thus constructing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unity.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需体系;区域合作
【Keywords】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domestic demand system; regional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8-0154-02
1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提出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环境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科学战略决策,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贸易摩擦频发,全球产业链逆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保障我国发展利益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战略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供给侧改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存在一些过度依赖外资、核心技术受限等问题亟待解决。而现今,我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继续依赖人口红利、要素投入、土地、资源等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增长型战略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的封闭式循环,而是进一步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
2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2.1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将产成品售往国际市场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为降低在国际竞争中的人力成本,易忽略国内收入,致使国内市场发育不良。而依赖于较高收入支撑的绿色消费更加不足,妨碍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消费端瓶颈。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宏观背景下,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从产品的原材料到生产、销售等生命周期环节中将绿色发展的要求贯彻到底,从而提高环境绩效。2020年我国向全球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2 物流业搭上顺风车
我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物流不畅会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循环起到阻碍作用。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不仅可以畅通国民经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效率,也可以将生产和消费更大范围的连接起来,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物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节点布局未形成有机衔接,资源整合和开放程度有待提高,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要想破除物流障碍,就要从整体上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双循环背景下,鼓励智能化改造,推广智能云仓等新型设备,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鼓励高价值、高品质物流发展,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链发展;鼓励物流包装绿色化,推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多式联运,保障大宗货物运输畅通;支持国际航空等干线发展和面向高价值物种的全流程航空物流,保障国际运输。这些举措有利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速物流企业平台化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双循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多举措推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3.1 高水平對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
高水平对外开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实现对外开放,一是要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要积极建立愿意与我们进行合作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积极展开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开展区域合作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关注贸易摩擦,更要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组织与管理等政治方面达成一致,即从减少关税转向规则制度改革,从门槛式开放走向规则开放。这有利于提升中国与区域化市场的兼容性、同质性,使中国参与到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2020年中国签署了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累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多边经贸关系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效。
3.2 以消费为支点,提升居民收入
打通双循环的堵点,就是要挖掘内需,即完善收入分配,降低成本,优化投资。居民收入对消费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不合理收入。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对收入分配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大再分配力度,比如转移支付和税收,以此来缩小基尼系数。要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使之规范化、公平化、透明化,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管,使资金得以统筹安排、合理配置。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调高最低工资水平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保障居民收入。
3.3 科技创新赋能双循环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科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一段差距,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剧,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已经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为畅通国民经济,实现经济流通,就要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强化关键环节和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例如,要精准识别现有产业链中的技术短板,对关键环节逐步形成进口替代,打破外商的技术垄断。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机制,尊重科研人员。海南省针对高端紧急人才给予15%的低税率政策,吸引全球人才到海南进行创新创业研究。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对接,优化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本、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例如深圳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上海的科创板改革,许多企业在创业板和科创板成功上市,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3.4 RCEP助力双循环走向新的台阶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签署了历时八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它覆盖的人口占全球47.4%,GDP占全球32.2%,这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涉及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十多个领域,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等要素之间的流动,实现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高水平开放,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背景下,RCEP提升了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外循环方面,RCEP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超90%的产品实现零关税,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和投资,使我国产业能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中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国内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向中高端领域转移。在内循环方面,国家提出“六保”“六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而RCEP对满足消费需要,稳外资,稳外贸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即若当前市场为14亿需求,那么在签署RCEP之后所形成的需求将远远超过14亿规模,而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也需要一个更高水平的平台。
4 结语
“双循环”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已进入新阶段,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现内部循环,把握和发展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机遇,敢于拥抱变革,才能够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增强中国的经济体量和消费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9-16.
【2】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01):41-50.
【3】蔡之兵.怎样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重庆日报,2020-11-12(015).
【4】蔡昉.深刻剖析中国“双循环新格局”[EB/OL].2020-09-06/202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