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婷婷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药物筛选与开发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中开始焕发新的魅力。科学家利用现代药物分离技术,将中药中相对精细的化合物分离出来,并借助体外筛选模型和模式生物进一步实验,筛选出活性较好的化合物,最终以创新药物的形式进入临床应用。这就是西南医科大学教授吴建明每天的日常工作。
他常说,自己会选择药物筛选与应用研究领域,是源于一个“1万美元”的故事。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在解决福特公司的电机故障时,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线,说:“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于是工作人员重新绕了线圈,很快电机故障就解决了。斯坦门茨最后要了1万美元的服务费,相当于普通员工好多年的收入总和,他解释说:“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对吴建明来说,画一个分子结构或许就是1美元,筛选出那个有价值的分子才是那9999美元。所以在未来的道路上,如何精准筛选和寻找候选分子就是吴建明最重要的工作。
无心插柳
吴建明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程序员。在他的高中时期,全国出现了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计算机专业成为当时青少年最为向往的专业。但吴建明没想到,填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他能填报一个与生命健康相关的专业。几番思索之后他顺应了父母的意思,“因为是提前批次,也不一定能录取”,但就在机缘巧合之下,吴建明最后被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前批次录取了。那个时候,他还从未设想过药物研究会成为自己坚持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1998年,吴建明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基地班”学习。“中药学基地班”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本、硕、博连读培养,当时的基地班只有40%的人能够进入后一阶段学习,吴建明就是坚持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同学之一。
吴建明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邹文俊教授长期从事“临床中药学”科研教学工作,是吴建明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启蒙老师,他指导吴建明从中成药“地榆升白片”的临床应用中进一步筛选研究地榆皂苷类成分的升白作用及机理,同时推荐吴建明进入了国内药企中首个设立药物筛选中心的成都地奥集团(以下简称“地奥”),由此开启了吴建明潜心中药研究领域的大门。“地奥有非常规范的药物筛选研究中心,科研设备及操作水平均为国内一流。”在这里,吴建明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地奥筛选中心主任高小平。
高小平研究员为地奥建立起了国际水平的药物筛选平台,她对工作的严谨和对药物筛选的执着也深深地感染着吴建明。2006年,成都康弘药业集团(以下简称“康弘”)邀请高小平研究员再建一个药物筛选研究中心,吴建明跟随高老师的脚步,一起去了康弘工作。
吴建明在康弘的工作,集中在药物筛选以及临床前研究,这一待就是8年。8年的时间让吴建明进一步完善了从中药传统理论到新药研发再到临床应用转化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思维,掌握了从中药有效成分分离,到药理药效研究,再到成药性评价,这一整套药物筛选与开发的规范化技术体系。
能力与责任
2014年,吴建明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后出站,面临重新定位自己的事业与发展。因家乡泸州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和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的歉意,他离开康弘药业集团,来到了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
吴建明刚到泸州医学院任教,适逢学校聘请药理学专家梅其炳教授为药学院学术院长,指导学校药学院的建设,还安排吴建明做梅教授的学术秘书。“学校给了梅教授一大笔科研启动经费,他一分钱都没有自己使用,而是全部投入到我们药学院各个学科的科研环境改造,包括旧楼修缮成实验室、购买先进设备,等等。”
梅教授的无私让吴建明心生敬佩,在相处过程中,梅教授的言传身教,也让他收获颇多。“如果说邹老师是我的科研启蒙和人生导师,高老师则是我药物筛选的引路人,那么梅老师就是药物成药性的指引者。”吴建明直言,能遇到三位如此出色的老师,是自己的幸运。
挖掘传统中药新的价值,是吴建明来到药学院后的重要工作。吴建明在导师邹文俊教授的帮助下,开展师生合作,继续硕士研究的地榆课题,并在邹文俊教授的地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基础上,進一步挖掘其调控血小板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
吴建明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对地榆中的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和鉴定,确认地榆中的TMEA是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活性成分之一。在借助细胞和模式动物研究后,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榆单体TMEA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传统TPO经典通路有所不同,由此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榆单体TMEA通过c-kit/PI3K/Akt途径促巨核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81774013)”,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另一个有特色的成分DMAG可能通过了炎症调控机制发挥特色作用,再申请和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TNFα/ERK/NF-E2非经典途径研究地榆酚酸DMAG促进巨核细胞末期分化与成熟的分子机制(82074129)”,同时也指导团队骨干吴安国博士、杨靖博士和黄飞鸿等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至此,吴建明领衔的研究团队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中药地榆研究的核心团队之一。上述基础研究也将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可望从中药地榆中发现具有新药潜质的候选化合物,弥补TPO临床治疗血小板缺乏症的不足。
除了在药物研究上埋头苦干,吴建明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秉承九三学社“科教兴国”精神,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积极开展地方服务工作。川南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但这些药材都只进行了简单的初加工,没有对药材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正是看到了这样的问题,吴建明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目前我们用中药材做了系列大健康产品和深入的潜在功能拓展,做了接近10个中试规模的样品。”
事实上,西南医科大学所在的泸州,中药材资源也非常丰富,被誉为“药材之乡”。如何开发泸州的药用资源,也是吴建明一直思考的问题。未来3到5年,“我想以泸州为中心,发散到川、滇、黔、渝4个区域,建立中药、草药、民间用药样本库和组分库。”在吴建明的规划中,如果样本库能够顺利建成,再结合他的研究领域进行相关的筛选和成药性评价,就能做有特色的药物研究与开发,继续推动当地医药事业的发展。
过去成就现在
西南医科大学给予了吴建明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成长平台,让吴建明对学校及领导班子一直心存感激。到校的第3年,恰逢学校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当时的科技处处长龙汉安看中了吴建明在企业多年的科研及管理经验,推选他为项目科科长。“在科技处的3年,也是我成长特别快的3年,我接触到很多科研上的优秀专家,和他们沟通交流,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吴建明刚到科技处时,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16项,1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2项。
2019年,吴建明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熟悉和掌握研究生从招收、培养、毕业、就业的一整套流程,变成了他的新工作。在研究生院范贤明院长的带领下,吴建明快速融入集体,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可能是我运气好吧。”这是吴建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运气不是凭空而来的,过去的积累和努力带来了他今天的“好运气”。“我曾经认真做过的每一份工作,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它们都成为我现在所做工作的支撑。”他感叹道。
尽管行政工作压力很大,但吴建明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同时推进两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接下来,他想从自己所研究的中草药中挑选出系列有特色的药材,对两种以上药材或成分如何协同发挥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诠释和帮助中药新药进入临床应用。在吴建明看来,如果把病比作锁,药就是锁的钥匙,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钥匙,把锁打开。“我希望找到更多能开锁的钥匙,为‘健康中国事业及学校的快速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吴建明最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