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露萍
歷史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时空把握,即时空观念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来讲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位置。这样做,不仅让历史变成了零碎的时间节点和地理名称的堆砌,而且无法使学生体味历史学科内在因果逻辑关系的魅力。那么,新课堂如何培养时空观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绘制年代尺,“从点到线”梳理历史线索
年代尺的制作在历史教学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教学辅助工具早已出现,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对此不够重视,甚至经常忽略。要知道,历史从来不是一个“时间点”,它应该是一条“长河”。“前因后果”一词早已道清楚历史的内在逻辑。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时间,只会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反感,让历史教学陷入“死记硬背”的魔咒中。于是,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学习出现两个困难:一是历史时间一般由数字表示,而无规律的数字不便于大脑编程加工,学生常常很难记忆;二是单纯记忆某个历史时间点,学生无法构建历史因果逻辑关系。而年代尺的绘制,既可以帮助学生把一个个无规律的“数字”整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线索,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年代尺的绘制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方法。
二、指导学生观察地图,“从线到面”探究历史逻辑
有的教师认为,对地图的观察分析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而忽视历史学科中对地图的运用。历史教学中,很少会运用到地图,或者有地图而总是快速扫过,而教学配套的《历史地图册》总是被学生“压箱底”。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需要。这实际是教师教学中的极大失误,没有地图的历史教学,谈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呢?
历史教学中,地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梳理历史逻辑关系,以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为例,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学生就没办法理解为什么“幽云十六州”在辽手中,会使得中原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89年,也就无法理解“澶渊之盟”签订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而通过地图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其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位,其复杂的内在关系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三、指引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面到体”构建历史框架
近年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思维导图出现在历史课堂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在现实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常常局限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甚至出现教师制作、学生识记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是对思维导图的一种“误用”。当然,笔者不否认,思维导图对学生知识记忆有促进作用。可这到底是谁的“思维导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思维的主体,而思维导图则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框架的工具。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和指引学生自己通过整合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制作思维导图,构建历史框架,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引导学生绘制以“时空”线索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思维导图与其它学科思维导图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时空”线索为中心。脱离“时空”线索的思维导图是不符合历史内在逻辑的,无法构建出历史框架。第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制作课的思维导图,更要指引学生制作单元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历史事件置身于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去观察和分析,从而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
可见,年代尺、地图和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工具,是打造新时期历史新课堂的制胜法宝,应该得到重视和广泛地运用。同时,“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途径不止这三条,我们对此的研究道路任重道远,切不可停留在浅尝辄止。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