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铮
刘勇教授送我一本新书,更教会了我一种生活的方式:像植物一样,智慧而幽默的生活。
新书的封面上印着一行红字,字号不大,却赫然醒目:倾听大自然。这令人想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恐怕应该是倾听自然吧。
此书的副题是“植物世界的智慧与幽默”。这与刘勇教授的身份十分相符。他是森林培育领域的知名专家。阅读他的新作,随他一起倾听大自然,一起走进植物界,是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
在刘勇教授看来,了解植物、爱护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植物呢?抱怨公众不知,显然不是专家应持有的态度。像刘教授这样大力普及专业知识才是正道。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何使学术的研讨变成公众热议的话题。刘勇教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他的新书就是一张出色的答卷。
该书以幽默对话并配漫画的形式,讲述了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的知识,从一个侧面介绍了林业特点、宣传了生态保护理念。新书的突出特点是,语言风趣幽默,适合大众阅读,是普及植物知识的佳作。
我认识的刘勇教授内敛谦和,从不多言多语。在和林木打交道的几十年间,他发现了它们不但风趣幽默,而且富有智慧。和它们聊天,是他人生快乐的重要源泉。和树木在一起,有时他忍俊不禁,有时会开怀大笑。他希望把这种快乐带给更多的人。这便是这本新书副题的由来。
在这本新书里,他将植物、林业、环保知识,融合在有关林木的100个科普对话中,以幽默的图文形式加以呈现,力求使人在一笑之后领悟到植物的智慧。每个对话还精心设计了小贴士。虽然只有一两句话,却是知识点的点睛
之笔。
4个漫画人物像一条红线,串起来全书的对话。教授、研究生、教授之女以及林木基地工作人员凯叔,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妙语连珠,使得全书充满了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短小精悍,是这百个绿色科普对话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无论是树木线还是物候,无论是适地适树还是无性繁殖,阐释所有主题所用的文字都只占了差不多一页纸,几分钟即可读完。即便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近自然林业”理论,造林固碳、绿化减排的使命等,亦是如此。有的是一语中的,有的是点到为止。不故弄玄虚,不求全、不卖弄,不拖泥带水。这种写作不得不令人佩服。
科学知识的严谨,风趣幽默的随性,在这本新书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在他的笔下,刺槐是标准的“金发碧眼”的小“帅哥”,金镶玉竹是“北漂”一族,千年不倒的胡杨站成了“永恒”。每段对话读时轻松愉悦,读后却长了不少见识。
新书里有许多独到见解使人眼前一亮。此前只是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却用“牡丹如碗大,也学苔花开”为题,讲述了植物进化的历程,告诉读者“苔花的祖先比牡丹的祖先早几亿年”。在固化的认知中,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他却替“比窦娥还冤”的淤泥打起了官司,其中巧妙地渗透了植物生长所需多种元素的道理。
为了降低印制成本,新书中的照片全面改为漫画插画。这既与此书的幽默风格更加协调一致,又增强了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撰写此书的最初想法,来自他玩微信朋友圈的经历。因为工作关系,他拍摄了大量树木的照片。他常常挑选好玩的照片,配上几句幽默的话与人分享,结果是意外爆红、点赞众多。从那时起,他对绿色幽默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
想易行难。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后并不容易。首先是思想上经历了认识问题的三层境界。先是“看树是树”。他和树木打了几十年交道,看树就是树,看苗就是苗,树木只是研究的对象;第二境界则是“看树不是树”。他将树木、森林、生态系统、人和社会一起加以研究。在他眼里,树就不是树了,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第三境界则又是“看树还是树”。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时的树在他看来,是有灵魂,是可以交流互动的。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他静下心来和树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了这本新书。
刘勇教授和我是大学同级但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北京林业大学,他学林学,从事森林培育教学科研马上就满40年了。他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珍贵落叶树种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森林培育科研、教学和技术咨询领域建树颇丰。
在刘勇的教授生涯中,不仅培养博士、硕士百余人,而且著述颇丰。他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难能可贵的是,在“发C刊”成为潮流的日子里,他能潜心笔耕,写下这样一本既算不上学术成果,又很难计入工作量的书。这是林业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压力、烦恼和不快。与空谈“内卷”“躺平”相比,走进森林、亲近植物,会得到许多快乐。用刘勇教授的话来说,植物的智慧和幽默,能让我们智慧地笑、干净地乐、生态文明地活。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夜深时分,捧读新书,和刘勇教授一起倾听大自然,的确让我领略到了植物世界的智慧与幽默。
我想说的是,其实,植物世界从来不缺少智慧和幽默。缺少的只是像刘勇教授这样的、引领我们感知这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