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康 梦圆今朝

2021-08-17 07:50夏一璞
今日中国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文| 夏一璞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中国欠发展的历史问题。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世界经济发展,而且还拓展了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定地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坚定步伐紧密契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踏得坚实,走得豪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小康”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关于社会建设、生活理想、发展前途和人类前景的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模式与治理概念,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阐发而成的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小康”社会概念从传统小康到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但无论“小康”概念经过了如何丰富多样的理论阐释、复杂曲折的历史演进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其中蕴含着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古今相通,高扬人本主义的民族精神永放光辉。

2020年9月19日,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易地搬迁小康新区幼儿园。图为大班的孩子们正在做游戏

小康在有记载的文献中首次出现是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西周国君周厉王统治时期暴虐无道,横征暴敛,老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相传当时的重臣召虎,即召穆公作此诗,借老百姓在艰辛劳作之余的慨叹委婉地讽喻劝诫君王适当与民休息,以安定国土。这里的小康蕴含休养生息、安乐平和之意,虽不是对理想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设计,却具有民生与社会建设的内涵,成为小康社会概念诞生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基础。西汉整理成书的《礼记.礼运》篇开始系统以小康与大同之辨来展现儒家作为封建社会治国之说在社会顶层设计和社会形态上的构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小康概念体现了儒家治国的积极性、建设性与创造性,也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千百年以来不曾改变的梦想。先秦时期的小康憧憬最终因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限制,难以实现。

小康理念重获复苏土壤在东汉时期。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今文经学家何休在其苦心孤诣十多年著成的《春秋公羊解诂》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大同”与“小康”作为儒家治国理想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对应列出,以“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三世说”开始了中国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其中,“升平世”即为小康,是由乱世转向盛世的必经阶段。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周游世界时受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著就《大同书》,重新阐发了何休的“三世说”。但由于他所处的阶级眼界所限,康有为无法看到社会进步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生产力,而是将其归于文明开化,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因此,他的小康社会设想最终沦为了空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多年战乱使得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与生产生活环境满目疮痍,如何尽快让国家从战后复苏,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积蓄力量,成为那个时候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从1949年底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调整与恢复,原本破坏严重的国民经济得以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调整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与充沛的动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把握住世界建设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与总体趋势,经过深入的思索,于1953年初步酝酿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构想。1954年,周恩来将“四个现代化”描述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与国防等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后又修改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毛泽东制定了“两步走”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借鉴。

现代小康概念源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1976年,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国上下对国民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充满期待。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社会运转渐入正轨,邓小平开始认真思考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在正确认识和研究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他提出当时中国与世界现代化水平确有客观差距,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底子稀薄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搞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制定过高目标,不能强求中国在20世纪末达到日本、欧洲和美国,甚至第三世界中一些较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道路,即“小康”社会。邓小平将小康社会思想,看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议指出1997年到2010年是中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在20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实现翻两番的任务,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2001年,中国社会水平达到总体小康。2002年,中共十六大庄严宣告要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整体全面指导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和谐社会升华小康社会的精神指引,以包容性增长保障小康社会发展的正确航道,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大成就,为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预示着中国社会不断总体向好、奋发进取的大好局面。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表达了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惧风险、不畏干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确定了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表达了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要凝心聚力,奋发向前,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以自己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成就向世界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从综合发展指标来看,中国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即使在第一季度因疫情影响经济下滑比较严重,也迅速在余下三个季度中补齐并超越,中国也是2020年唯一一个GDP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标志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如今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了邓小平制定小康社会时的预想。在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这一指标上,2019年中国已经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85位,属于中上水平。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52%。

从社会民生来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共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已如期实现。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降速惊人,消费升级明显。在日常生活方面,城乡家电全面普及,汽车成为了寻常百姓的家用之物,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截至2018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明显高于一部分发达国家。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看,国家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全国全面普及,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与科教兴国、知识兴家的战略意识。而高等教育正在由以往的大众化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普及化阶段。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健全,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7年已达到77.3岁,高于世界平均预期寿命4.2岁。农村在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居民电力接入比例到达100%,中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可以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规划已经完成。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的艰苦时刻,中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毫不松懈,扎实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党中央领导坚强有力,全党‘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显著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态势积极健康向上,经济保持着稳中求进的姿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斗志昂扬,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在精准扶贫脱贫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构筑了全社会范围内扶贫的强大合力,创造了中国减贫事业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也被国际社会盛赞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优等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决定性的成就。无论是空气、水质,还是土壤等指标,中国都完成了年度预期目标。

2020年10月29日,在湖北省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黄草坝村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采摘金丝皇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以自身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综合国力,坚定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征途,也对保障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了强大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对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将持续不断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创新和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书写了属于中国人的绚丽篇章,更创造了世界的美好与辉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是世界减贫事业实实在在的贡献,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切切实实的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水平的飞跃。中国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典范,为人类战胜贫困树立了信心,回击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前景的偏狭预测与错误估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说:“中国的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最根本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核心的标准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坚忍不拔的奋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中国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强。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陷入低迷之时,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了中国敞开胸怀,迎接世界,为世界贡献力量的诚意与决心。与世界人民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提振全球经济、寻找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的探索与贡献,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通,促进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与战略对接,以顺畅的协同联动,共行进步之通途,实现共同之繁荣。“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对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直接动力,也对全球经济提升助力良多。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永远不会追求“风景这边独好”,而是期盼“百花齐放春满园”。“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拓展发展道路选择。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历史命运与国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国家独立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发展没有现成作业可抄,发展也不应该是在霸权威胁下的被迫套用,发展应该是在彼此尊重中的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没有任何现成样板可以套用的试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从不私藏,而是在尊重各国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无私地供世界人民参考,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引导性的参考。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相比,有增长,无发展,富裕了少数人,贫穷了多数人的“拉美现象”是很多国家难以摆脱的怪圈。其根源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或主动地陷入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或被动地选择了西方模式,用一套根本不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框架来套用自身,最终既丧失了自身原有的特色动力,又无法在异己的生产关系中寻找生产力的生长点。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中国欠发展的历史问题,又突破了长期以来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信,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霸权与话语权垄断,使世界人民认识到,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西方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实现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