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对接

2021-08-16 05:14刘大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生数学知识探究

刘大娟

当今的教育改革要求培养的重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与做相结合的过程。而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倡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科学合理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保障学生获得自主的机会。“做与思”相结合的整体过程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升心智的主要过程,做与思结合的对接与转化是十分必要的,能帮助学生协同发展。这个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出,既能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能激发老师唤醒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

一、“做”与“思”的共生概念

数学这一门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学生整体的数学核心思想。教学过程具有活动性、思考性与探究性的特征,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强调学与做两者结合的优点,给教学过程带来了众多借鉴意义。这一理念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小学生动手动脑,既提升了思维意识,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

除此之外,陶行知先生认为,这两种思维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重点要围绕“做”而进行。学与做的结合能帮助数学教学升级创新,实现教学意义的真正转变,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数学活动的整体感觉,促进对于问题的思考。通过知识积累,学生会形成一种独立的思考模式,有利于数学学习。

二、“做”与“思”的共生优点

(一)“做”与“思”的共生优点

数学学习应当使学生感受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截取某一部分。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实际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历程,从对知识进行探究开始,一步步地获取,最终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而学生的理解也更加准确生动。做思共生则可以有效地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完美地展现数学知识的探究历程。通过做思共生,引导学生从疑惑到得到结果。学生通过由做到思的学习经历,手脑并用地感受知识,获得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数学理论。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做思共生不仅仅是将学习过程完整化,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走向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

(二)“做”的好处

“做思共生”的“做”是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尤其在数学活动当中,更应当注重这一点。数学本身就具备高度的实践性,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学生只有经过“做”,才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才能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传统教学提倡的是,老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往往会出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一旦进行操作,形成肌肉记忆,就会使知识具象化,课程效率自然得到提升。学生在实际动手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动手操作,而是利用多种感官活动去体会数学实践,通过自身的体会引发思考。因此,做思共生是学生将多种维度融合到数学学习当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当中去,通过自身感悟引发思考,从原有对内容的关注转变为以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与探究反思等过程相一致,完成统一化思维的建立。

三、 “做”与“思”的共生现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通过思考完成教学活动。这个过程往往只是涉及思考,并不重視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很多教学内容还依赖老师的口述,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较为困

难,而且,老师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只是演示,没有强调学生的“做”,降低了课堂参与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开展数学学习,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想要更好地体现学科本质,应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做”与“思”共生的教学理念,而不是空洞乏味地开展数学抽象化教学。在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将数学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的认知活动当中,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以思考引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思考,从而实现做思共生。

四、“做”与“思”的有效对接策略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分析如何操作,让具体的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意识良好对接。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一定数学活动的设置,如,提问对话等环节,帮助学生做好“做与思”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与思考当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下面,我来谈一谈“做”与“思”的有效对接策略。

(一)以问题为引导,强化学生“做”与“思”的融合意识

学习本质上来源于思考,而思考本质上来源于疑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才会对知识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数学思维,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在课堂上自主地参与各种活动。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各种问题本身是常规性的、发散性的,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知识的基础进行分析。同时,老师应当营造一定的氛围,帮助学生在问题情境当中,自主地去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浏览路线》一课教学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大家去公园或者景点游玩过吗?见过公园的平面图吗?然后让学生去讨论,之后,再直接利用实际的公园浏览图来进行教学。问题的提出不仅要依据一定的知识内容,同时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当中设置问题。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设置的问题应当适应于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数学知识为出发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此时的问题应当是质量高而精准的问题,能够集中体现教学内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发散,也能够在回答的过程当中,反思如何“做”才能够精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调动起来,也能够思考二者的区别,养成数学思维。

(二)以操作为基础,培养课堂中的“做”与“思”融合

要想使二者有效地融合,必须在一定基础上有效地“做”。这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数学内容、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入数学知识,学生能够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探究内容。在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当抓住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重点与主体。学生主动地思考内容,施展自身的才华,这样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具体地实践,也就实现了“做与思”的结合。

(三)数学实验,有效促进“做”与“思”融合

很多学科知识的讲解都融入了一定的实验过程,对于探究性学科来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离不开实验的过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的准确性,验证数学结论。为了更加具体地将做思共生与实验课结合起来,应当探讨如何准确地融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确保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既验证了数学知识,也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交流合作,打造“做”与“思”共生的数学课堂

做思共生不仅仅要求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求学生参与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是发散学生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学做共同体”。同时,在交流的环节当中,学生也能够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思维上相互影响,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基于做思共生的视野,这种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演示自己的思维,更加融合了“做”的理念,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展示出来的内容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思。叙述自己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两者充分体现出了合作的意义,是做思共生的最好体现。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就可以结合这种交流合作的形式展现做思共生的理念。老师提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哪种方法得到。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一部分学生是用底乘高,另一部分学生使用底乘以邻边。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借助数形结合与拼剪的方法,更加准确地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主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在推导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去拼剪和探究,这就是做思共生的准确体现。同时,每一位学生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进行交流、协商,这也是一种合作,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做思共生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与协商的过程当中,从不同的方面验证了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获取了更加灵活的思维意识,引发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探究的本质思考。

做思共生是一种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经历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验证问题的过程。“做思共生”的实践源点和主脉是“做中學”,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注重实践与思考,对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行严格的探究和推敲。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二者彼此融合,彼此支持,共同为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打好理论与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共生数学知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