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鹤
据专家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目前尚无法被彻底消灭,它将像流感病毒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所以,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径。越多的人接种疫苗,越有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免疫屏障,阻断疫情的再次发生。
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种类主要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上市疫苗共5款,分别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的灭活疫苗、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灭活疫苗、天津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智飞生物的重组疫苗。
灭活疫苗使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扩增,经β丙内酯灭活病毒,保留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劑以提高免疫原性。推荐免疫程序是18周岁以上人群,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2剂,两剂间隔时间3~8周。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是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基因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推荐免疫程序除接种剂次为1剂外,其余均同于灭活疫苗。
重组亚单位疫苗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病原体某一组分,作为疫苗抗原成分,刺激免疫应答。新冠重组亚单位疫苗将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推荐免疫程序为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其余均同于灭活疫苗。
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新冠肺炎疫苗的保护效力均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试行)》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疫苗目标产品特性》推荐的指标要求。临床试验、紧急使用阶段及前期重点人群较大规模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表明,疫苗的安全性良好。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曾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妇女。
1.60岁及以上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5款疫苗的Ⅰ/Ⅱ期临床研究数据均显示,该人群疫苗接种安全性良好。与18~59岁人群相比,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略低,但中和抗体阳转率相似,提示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2.18岁以下人群。目前已有的疫苗尚未获得用于该人群的临床试验数据,暂不推荐接种。
3.慢性病人群。新冠肺炎病例约30%合并慢性病,死亡病例约75%合并慢性病,慢性病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建议接种。
4.育龄期和哺乳期女性。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不推荐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有备孕计划的女性不必仅因接种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
5.哺乳期女性。建议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风险高的哺乳期女性(如医务人员等)接种疫苗。参考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6.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该人群(例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类人群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及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7.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患者或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6个月后接种。
针对目前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趋势,接种疫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没有哪一种疫苗的有效性可以达到100%,可能因为个体差异、接种剂量、接种程序、病毒变异等原因影响疫苗效果。因此,即使接种完疫苗仍然要做好清洁双手、佩戴口罩、保持1米间距等预防呼吸道流行病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