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发炜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进步。科学评价是一个体系,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但就家庭而言,对孩子进行科学评价重点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长远评价不短视
家长之间如果谈论起各家的孩子,当别人问起“你家孩子怎么样”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哎呀,我家孩子差得很,成绩在班里很落后,不知道能考上什么學校!”或者是这样:“我家孩子还可以,这次又考进了班级前五名,没准能考个好学校让我这当妈的脸上有光!”
从上述对话中,大家发现了什么?那就是当我们评价孩子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无论是积极评价还是消极评价,无论是评价当前还是预测未来,无一例外地都是围绕着考试、分数、名次、考入什么学校等进行的。然后会根据这些评价推断出一个很片面的结论:“他家孩子学习一般,将来没啥出息”或“他家孩子学习不错,将来前途无量”。
这样的结论正确吗?可靠吗?如果我们掌握足够多的样本量,是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回答的:“今天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将来不一定就没出息;今天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将来也不一定就有作为。”我们也可以不谈样本量,就从身边众多的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说起,或从自己所熟悉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的成长历程说起,往前追溯个二三十年,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后来可能泯然众人矣,现在过得很一般;当初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后来可能一直也没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但是进入社会后如鱼得水,后来居上,后劲惊人……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时我们觉得很笃定的那一层因果关系在后来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件漫长而曲折的事情,而且其中有很多重要因素在相互交错着发生作用,外因、内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同时人的性情也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变数一直存在,未来不可过早定论,一个人成才与否与他在儿童期的学业表现之间也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或不等号。因此,单由今天的学业表现就去预判孩子的未来是很不靠谱的评价方式,单由今天的状况去评说风云变幻的将来也是很不科学、很不客观的评价方式。智慧的父母要学会科学地评价孩子,要目光长远不短视地评价孩子,还要善于让这种评价始终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而非阻碍作用。智慧的父母要始终以相信孩子的心态去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父母始终相信孩子,孩子就会有无穷动力。谁都不能单从今天的表现去断言孩子的未来。
全面评价不偏颇
当我们说要全面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要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去看待孩子,而不是只盯着一张成绩单。可是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当别人问起“你家孩子怎么样”时,你能不能骄傲地说:“不错,很爱打篮球,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你能不能自豪地说:“很勤劳,经常帮忙做家务还乐在其中。”你能不能毫不心虚地说:“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学校助人为乐,和大家相处融洽,很受欢迎。”以上三种情况,很可能就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但是你总觉得说不出口,不足为道。为什么呢?根子还是虚荣心、攀比心、功利主义在作怪。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好大学。这句话说得再残酷一点,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这一点家长们要有心理准备。所以家长不要有“我的孩子必须考上‘985‘211大学”的功利心和虚荣心。这个美好愿望谁都有,但是要考虑孩子自身实际,也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来比去。你若是真爱孩子,爱的一定不是他能给你带来的名声,而是爱孩子本身。
要记住“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健康则是易碎品”这句话。要记住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要会学习、会考试,能够基本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要会运动、身体好,有一个健康体魄才能有长远未来;也要会做家务,勤劳肯干,将来才能有自食其力的基础;还要会为人处世,善于与人合作,将来才不会处处碰壁……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全人”,也应该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无论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如何,将来考取什么学校,以后走到哪里去谋生,只要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孩子至少可以自立、自理,不会活得太差。
当我们本着“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教会他各种基本素养,让他将来可以活得开心”的初心去评价孩子时,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其实有很多面,我们就能尽量地做到全面评价不偏颇。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深爱孩子,就能发现孩子其实有很多可爱之处。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就不会偏颇,看孩子的眼光就不会苛刻,就能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这些鼓励又能促进孩子取得更大发展,这真是喜人的良性循环。
动态评价不滞后
诚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所言:“要把儿童当作可能性来研究。”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宝贵的可能性、可塑性。这也是儿童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孩子尚未定型,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就要特别注意“动态评价”,注意与时俱进,千万不能刻舟求剑,停留在过去的时间、状态。
家长A带着人高马大的初中生儿子来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抱怨孩子马上要中考了还只知道天天打篮球,对学习不上心。孩子却很反感妈妈总是批评自己“不爱学习”。当我和孩子单独聊天时,孩子说自己最近学习很有进步,可惜妈妈根本不知道。我单独和家长A聊天时发现,她已经有一年没有踏进过孩子学校大门了,更没有和老师联系过。她认为孩子长大了,不需要家长接送上下学了,所以极少去学校了解孩子情况。她心里一直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不自信,也不敢和老师联系,而儿子也不愿意和她说自己的情况。我对家长A说,你这是犯了舍近求远的错误,根本没必要大老远跑到我的工作室来。你只需要和班主任多了解孩子情况,多去学校看看孩子的状态,多和身边的孩子谈谈心,放下成见,愿意动态地看见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很多家长和家长A一样,容易用停滞的而非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相信孩子可以取得进步、发生转变。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式,也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暗示。孩子天天在成长,我们也要做“成长型父母”,要跟上孩子发展的步伐。要放下偏见,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平起平坐做朋友,天天和孩子谈谈心,细致观察孩子的变化,经常用正面且积极的评价去鼓励孩子,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在我们“爱的注视”下茁壮成长。
科学评价孩子其实不难,只要家长把目光放长远,放下功利心、虚荣心,摒弃成见、偏见,真诚地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就能做到理性评价孩子,并且让这种评价始终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