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
近日,上海某家政公司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一则“清华毕业生求职担任保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5月27日,该家政公司人员接受采访时称,这名求职者的学历无假,可在网上查询。上述求职消息发布于5月25日,标题“清华—保姆阿姨‘35万管家”引人注目。从该求职消息来看,应聘者今年29岁,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学历,正寻求合适家庭担任管家工作,期待月薪3.5万元。(5月29日 《东南早报》)
从报道来看,所谓清华毕业生求职担任家政保姆,准确说是清华毕业生求职担任全职家庭教师,主要负责辅导、教育雇主孩子的学习、成长,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保姆所做的扫地、做饭、带孩子等工作。事实上,当前不只清华毕业生求职担任全职家庭教师,还有不少其他名校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海归”选择去做管家或全职家庭教师,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对雇主来说,他们整天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照顾家人,或其本人没有能力教育好子女,需要高水平的保姆、管家、全职家庭教师代替自己照顾家人、教育子女,这是一种很正常的雇佣关系。对求职的名校毕业生来说,他们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获取高薪,实现自身价值,这本身无可非议,是其个人的职业选择,理应得到尊重。
此类事件的争议点,估计在于这是否属于大材小用或人才浪费。实际上,从名校毕业生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说,他们求职担任全职管家或家庭教师,并不算大材小用或人才浪费,因为担任“大户人家”的管家或家庭教师,工作内容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扫地、做饭、带孩子,而是需要更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他们求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培养的思维方式、使用过的学习方法等,应该说在上述工作中都能用得上。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浪费自己十幾年所接受的教育。
往更深层次说,无论名校毕业生去做保姆,还是去当管家、家庭教师,都没什么值得质疑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在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必要以“学历”对等“职业”,名校毕业就非得从事什么“高人一等的工作”,这是对职业的片面认识。可喜的是,当前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再进行太多自我设限,而是遵循自身意愿和职业特点,灵活选择职业。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打破名校光环的局限,打破传统的职业偏见,证明各行各业均能有所作为。对这样的选择,社会、家庭、学校都应多一些鼓励和宽容,少一些质疑和反对。
需要指出的是,家政公司、媒体不宜以名校毕业生求职担任保姆为噱头进行炒作,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过度宣传乃至炒作名校毕业生求职当保姆,会让人误以为当下有很多名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文凭贬值”,客观上会加剧社会的焦虑心理,给当前的就业生态带来负面影响。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