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巧思妙做

2021-08-16 05:00孙志贤谷林刘奇
天津教育·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德育数学生活

孙志贤 谷林 刘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也应该像春风细雨一样,及时恰当,悄无声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德育渗透对于课堂的重要性,并要求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一、德育渗透,重在“挖”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在数学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更多的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德育素材,捕捉德育元素,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挖掘教学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时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需品,潜移默化地融化在小小心灵里。

在教学《10的加减法》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大象和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大象和小猴子因为分到香蕉个数的多少发生争执,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图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再写出算式,然后依据现有情境渗透价值观教育,提问:“从大象和小猴子分香蕉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生动的数学故事中感受到了“平等”“公正”“友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时,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还要进行检验。有些学生却把检验流于形式,既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也不利于培养认真检查的习惯。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敬业”教育,讲述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列举生活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事例,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好习惯。

2.深挖主题图进行德育渗透。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课本的主题图采用扇形图将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环保教育的意图显而易见。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到哪里了?”以此感悟环卫工作人员的艰苦劳动。然后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废金属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巧妙利用图上信息,教学生学习垃圾分类方法,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在家庭作业中加入这样的课外内容:调查你家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是多少?思考如何减少这些生活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和利用?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年、月、日》时,课本的主题图是2011年年历,年历上标注了一些特别的日子,如劳动节、党的生日、国庆节等。课堂上,除了完成认识年、月、日,会用24时计时法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安排时间,让学生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成为时间的主人。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中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在学习《几分之一》时,抓住“分月饼”的主题图展开交流活动。除了让学生对几分之一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外,在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弘扬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亲情教育,淡化那些时髦的西洋节日,杜绝庸俗文化的泛滥。此外课堂引入的内容是两个小学生“平均分”一块月饼的情景,因此这节课的德育渗透内容还可以加上“平等”“公正”“友善”“和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浅显的方式渗透给学生。

数学课堂中深挖课本主题图中的德育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3.巧用数学文化进行德育渗透。

巧用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学习数学家的严谨作风,同时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求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小数的意义》后,加入知识拓展“你知道吗?”板块,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刘徽、朱世杰。在教学《约分》后,利用“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上的巨大成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把握尺度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新课标强调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德育渗透的尺度。过于简单,则起不到作用;过于强调,也会把课堂变成说教课堂而背离了初衷。在数学教学中并没有特定的德育内容,数学学科也并非是一门德育学科,因此德育渗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及生活经验自然地进行,而不是生搬硬套,努力做到有主有次,深浅有度,水到渠成,绝不牵强。

二、德育渗透,巧在“用”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并把德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中。

在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这一节的内容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数字编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意义和规律后,通过实例讲解身份证在现实中的巨大作用。比如警察叔叔可以利用身份证号码找出坏人进行破案,以此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不做坏事,争做文明守礼的小学生。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用生活实例进行德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三、德育渗透,实在“合”

小组合作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组内探究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在组内交流互动中学会倾听、交流、分享、互助,情感得到升华,同学之间的情谊得到和谐发展。

在教学三年级《测量》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明白1千米有多远,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找生活中他们熟悉的路段去测量1千米是从哪里到哪里,步行大约是多长时间,在实际操作后写好记录和总结,然后课堂上全班同学分组汇报交流经验。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他们发现自己在小组里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的人总结能力强,可以为小组写汇报总结;有的人胆子大并且口语表达能力强,可以代表小组在全班做汇报;有的人动手水平高,可以在活动中多进行操作。在合作中学会和谐地交流,学会取长补短,这是在以后成长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不擅长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背景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难能可贵的。

四、德育渗透,精在“赛”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课堂上爱走神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练习课中,整节课如果都是在做题讲题,学生难免会厌倦,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将一些课设置成智慧大闯关的形式,进行小组“PK”。一道题目,可以先看哪组学生完成得最快,然后小组学生一起上讲台,由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本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学生可以反驳质疑,最后优胜小组可以集体获得一颗智慧之星。这样每个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有了动力,都会认真、仔细、快速地完成题目。同时由于在闯关游戏中设置了不同的关卡,不同小组也可以比赛看哪个组闯过的关卡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一个集体的好坏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也被激发起了学习兴趣,他们也会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参与到闯关活动中,力争为本组争得佳绩,爱学习、爱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也会逐渐形成。

数学是一片沃土,德育就是润物无声的细雨。对于每一堂课,我们都應精心设计,挖掘育人素材,彰显德育功能,在无声的“细雨”中形成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知时节”的“好雨”催发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德育数学生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