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莹
【摘 要】模板早拆体系具有所需资金较少,使用周期较短,可以大量缩短工程时间的特点,因而受到广泛应用。模板早拆技术是一种为了使楼板提前拆除模板而使用的支模方法,其工作原理是拆模时跨度小于等于2m,以保证楼板的模板跨度不超过规定的跨度,楼板的混凝土在常温下浇筑2~4d后,在混凝土强度为设计值的50%时拆除楼板的部分模板和支撑,但立柱和可调节支座等仍然处于支撑状态。
【Abstract】The early dismantling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ss funds and a shorter service life, which can greatly shorten the project time, so it is widely used. The technology of early removal of formwork is a kind of formwork supporting method to remove the formwork in advance. Its working principle is that the spa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m when removing the formwork,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formwork span of the floor does not exceed the specified span. After 2~4 days of concrete pouring at room temperature, when the concrete strength of the floor slab is 50% of the design value, part of the formwork and support of the floor slab can be removed, but the column and adjustable support are still in the supporting state.
【關键词】移动式;快拆模板体系;管廊工程
【Keywords】mobile; fast removing formwork system; pipe gallery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755.2;TU9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8-0193-02
1 模板在管廊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混凝土早已与建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浇筑混凝土时使用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构件成型的重要部分。模板系统是由模板、支撑系统、紧固件三部分组成的。模板是将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成型成需要的尺寸和空间位置的模型板。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模板有着不一样的分类方法,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各不相同。模板按照搭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移动式模板、固定式模板及永久式模板。
移动式模板是指在模板和支撑安装完成之后,随着混凝土的浇筑移动,一直到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后再拆除的模板。固定式模板指一般的常用模板和支撑在安装完成后位置不变,等到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达到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后再行拆除的模板。而永久式模板是指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及混凝土的强度上升过程中不仅起到模板作用,还在结构的使用过程当中成为结构的一部分,不再拆除的模板。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施工部位的特殊性,施工单位要想减少工程所需要的成本,提高结构工程的质量,就需要从模板工程入手。传统的楼板(水平面)施工方式,模板的材料投入量大,施工现场乱,经济效益也并不理想。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楼板(水平面)模板的施工方案的优化,已经迫在眉睫。想要加快材料的周转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使施工现场文明化,就需要模板早拆技术的应用。
管廊工程是国家推行的关于地下敷设的市政公用管线,即敷设电力电缆、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热力、燃气等公共隧道,方便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维护,解决交通拥堵及方便工程维护等效果的工程。
2 模板在管廊工程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模板的安全性差
我国实际使用的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和钢筋的平均强度等级相对低于发达国家。模板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分项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模板的强度不够导致的模板坍塌事故屡见不鲜,有的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的更是造成了人员的伤亡。2020年5月23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发生了一起模板倾覆坍塌事故;而在2020年10月8日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也发生了一起模板坍塌事故,两起事故共造成了8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千万元。尽管模板强度一直是各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的由于模板强度不足造成的坍塌事故显示出,模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似乎仍然没有改善。因此,降低拆模的时间,提高结构的安全性成为建筑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2.2 劳动力的使用率低
模板工程所需的劳动量很大,一般占现浇混凝土工程劳动量的28%~45%。现浇混凝土工程劳动量中,混凝土工程占8%~10%,钢筋工程约30%~35%,模板工程约占50%。从这些数据中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工程需要的劳动量远大于混凝土工程和钢筋工程。由于模板工程所需的工作较为繁杂,需要设计计算支撑系统及模板配板,需要安装和拆除模板,模板损害需要维修、保管和运输等。在这一系列工作中,由于模板工程的安装及拆除依然需要工人进行大量的手工操作,所以占的劳动量百分比最多。
2.3 模板的安装、拆卸技术复杂
模板的安装务必遵循施工设计的顺序,不可以胡乱变动。斜撑及支柱下方的支撑面需垫实平整,有充足的面积受力,必须支拉牢靠基础模板,防止变形,在侧模的斜撑底部加设垫木。柱模板的底面应找平,下端与提前做好的定位基准垫平靠紧,在柱子上继续进行模板的安装时,模板需有可靠的支撑点,并校正平直度。在安装模板及其支撑时,必
须有临时固定设施的设置,以防倾覆。安装完支柱后,需要及时沿着纵向及横向设置垂直剪刀撑及水平撑,且和支柱固定牢靠。模板安装完毕,必须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浇筑混凝土。
拆模的顺序一般为先安装的后拆除,后安装的先拆除。先拆除的是非承重部分,后拆除的是承重部分,拆除复杂的模板时应该有拆除方案。非承重的侧模板应在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受损时才能拆除。多层楼板的模板支柱拆除时,若楼上的楼板正在澆灌混凝土,则本层楼板的模板和支柱不能拆除。而楼下的支柱及楼板模板的拆除应视浇筑混凝土楼层的荷载和本楼层的混凝土强度而定,如果荷载较大,则拆除需要经过计算确定。承受一般荷载时,只要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就可以拆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保留部分跨度4m以上,且支柱间距不大于3m的支柱和大梁底部模板。在模板的拆除时,倘若发现混凝土出现影响结构的安全、质量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停止拆除,经过处理后再拆除。
3 移动式快拆模板体系在管廊工程中的应用
3.1 提高模板的强度
应用多项综合性示范工程及单一使用模板早拆体现了应用模板早拆体系的优越性。无论是两、三层的低层建筑还是两百多米的高楼,都广泛应用着模板早拆技术。在规范中规定,当板的结构跨度小于2m的情况下应用早拆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强度设计值的50%时就可以拆模。拆模时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是模板早拆的关键。拆模的时间早了,混凝土结构由于强度不足容易破裂,造成安全事故。而如果拆模的时间晚了,则又达不到早拆的目的。
模顶板的早拆支撑体系,需先配满一层的模板、钢管、木方和U托等支撑,待施工到楼上的同一流水段时,拆除本层的大部分立杆及模板,并拆除所有的木方和U托,将材料运到上一层,增加部分立杆、所有的早拆柱头和后拆模板,这样一个完整的流水段施工就设计完成了,然后重复周转,直到结构的施工完成。
3.2 劳动量的降低
早拆技术的基本思路有两种:一是将长跨承重方式变为短跨承重,二是各自拆除支柱和模板系统。先拆模板系统,让支柱来支撑还没有达到规定强度要求的混凝土,支柱间距要密一些。增加支点使楼板处于短跨受力状态,将长跨受力方式变为短跨受力,混凝土内的弯曲内力降低,也可以降低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强度一般取为28天标准养护强度的50%,也就是说混凝土达到28天标准养护强度的50%时,就可以拆除模板,仅留下支柱和梁的底板。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直到28天标准养护强度的100%时,才可以拆除支柱。这样施工,不仅满足了拆除模板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还可以提前拆除模板。
早拆模板典型的七天循环是:第一天开始安装模板,第二天模板安装完毕,绑扎钢筋;第三天绑扎钢筋完毕,浇筑混凝土;第四、五、六天养护混凝土;第七天拆除模板,准备下一循环[1]。
3.3 模板安装、拆卸技术的简化
综合支模法和流水支模法是早拆模板的两种安装方法,这是根据安装各个部件的顺序来区分的。
采用综合支模法时需要两根挂有托梁的支柱就位,并临时固定支柱;同样的再立两根支柱,增设斜向支撑和横向支撑,使其形成一个构架;然后安装模板块,以完成此节间支模工作。再逐个构架直到全部的支模工作完成。这种方法可以缩短时间,为后续工序提供工作面所需要的时间,但是调整支模误差较难。流水支模法需待安装好模板块等第一流水段或每层支撑系统后,再进行逐块安装。
4 结语
模板早拆体系在施工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优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到混凝土结构完全独立支撑结构这段时间,如果不用模板早拆技术,等待的时间过于漫长。而早拆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建筑结构强度不下降的前提下极大地缩短等待所需的时间,达到加快进度,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建斌.模板早拆体系在施工中的应用和发展[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王小松,杨连杰.浅析市政管廊施工中大片定形钢模板技术[J].施工技术,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