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探讨

2021-08-14 19:15李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荣誉班干部群体

李华

社会群体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与群体的规模大小及群体内成员间的整合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其中更直接也比较容易在表层及初期控制的是群体规模大小。现在流行的小班化教学正是在某些方面实践这个理论。而我们现阶段的初中教育,受各种条件限制,一般一个班都要有50多个学生,要实行小班化可以说还是不可能的。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在班内分成多个小组,实现在班(大群体)内包含多个组(小群体),使得小組成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单位,体现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能,从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体现出来。这就是我实行小组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我又根据学生更全面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委员会管理体制。两者结合实施,互相配合,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班下面分小组,这是普遍常用的,但据我所知,这些小组的主要职责差不多就是负责收作业和打扫卫生,其它事则很少做了,我的做法与这个有根本不同。我把一个班分成6个组,每个组大概9位同学(这个可以灵活安排,不过6个组我觉得是最好的)。组员的组成方式主要是相反相成式,按成绩高低、性格特长、性别家境等灵活搭配,尽力做到各组组员在各方面平衡互补。小组是实施班级管理的基本板块,原先许多由班这一层做的事很多都由小组来做了。也就是把以前班级管理的学校——班主任——班干部——一般学生的四级制改为学校——班主任——班干部——组干部——组员的五级制。从而实现了常规管理、学习互助与竞赛、班级活动等的小组化。(可参考后附章程概要。)它的特点及理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管理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班50多个同学,班主任、班干部要个个都看顾到,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而一个小组9个同学,小组长可以说基本能做到了如指掌。这个为加强各项常规管理的落实,如校服及仪容仪表检查、日常卫生及大扫除轮值、维护课堂纪律及一直让班主任很烦恼的座位安排等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也为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困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从学生参与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班50多个同学,参与管理的也就是几个班干部,而且要管理一个班,难度较大,所以很多班干部也是无从着手而难于真正做什么事。一个小组9个同学,很多同学都能作为组干部参与管理了,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管理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也觉得自己确实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从而更加乐于参加班级管理了。班主任对班上事务的直接管理减少,使班级管理从体制层次摆脱了“管、卡、压”的泥潭,更突出地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的从传统意识上的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他(她)们会自觉地、积极地在自己的层面上作创造性的劳动,使他(她)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锻炼。同时,学生在亲身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活动,参与评定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将学校、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的要求,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逐渐亲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使同学听话、就范,而是要为自己、为同学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从集体荣誉感方面看,小组管理使其更加直观化了。一个班时,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是50几分之1,对个人与班集体的紧密联系较之于觉得自己是9分之1时要淡薄得多了。同时,6个组一起生活在一个班里,可比性、竞争性要比班与班之间的对比直观得多、平常得多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有很大好处的。当然,在开展竞争中要注意引导得法,使学生明确竞争的目的和手段是使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从而建立起一种良性竞争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个人荣誉   小组荣誉 班级荣誉 学校荣誉紧密联系的集体荣誉观。

猜你喜欢
荣誉班干部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荣誉时刻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竞选班干部
荣誉背后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的烦恼
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