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2021-08-14 16:22张文静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志愿

张文静

2020年伊始,一場始料未及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按下了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暂停键”。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的信任与权力依赖,通过对话与合作,将“善治”作为终极目标,这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山东省G市S社区为例,从治理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分析社区、高校、大学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的问题,探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一、治理理论及社区志愿服务相关要点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主张主体间的关系是信任与权力依赖,提倡多元主体的对话与合作,并且将“善治”作为终极目标。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治理理论为我们呈现了全新理念,对于协调好社会生活中各组织间的关系、处理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社区志愿服务是由社区居民提供或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志愿服务,是当代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类型。通常,凡是为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自愿贡献时间、才智或钱物,且不图报酬的行为,都属于社区志愿服务的范畴。社区志愿服务在本质上具有自发性、利他性与非经济性,能够满足需求与提升自我,体现了“助人自助”的内涵。

治理理论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新路径,对指导大学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社会中各要素的关系,协调联动,全国统一步调,才能战胜这场突发的疫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具有参与热情高、志愿服务意愿强、信息敏感度高等优势,是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笔者以山东省G市S社区为例展开调查。S社区位于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外来人口约占30%。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期间,S社区因出现过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一度处于封锁状态。通过实地调查,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社区为大学生提供的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路径有限。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层,也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的关键一环。一方面,社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参与机会较少。因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周岁左右,社区管理者担心大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而不敢重用。经调查,在S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主要做的是测体温、做登记等门槛较低的工作。另一方面,社区较少为或者没能为大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培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如其来,人们措手不及,很多社区在志愿者紧缺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好针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系统培训工作,致使这一群体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高校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引导路径不充分。高校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作为国家治理的“智囊团”,通过有效的途径,高校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不仅能够给予社区强大的人才支持,而且还能提供显著的技术支撑。一方面,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引导不够。辅导员由于疲于应对不同部门的“千条线”,对大学生进行“云引导”,停留在微信群中消息的转发阶段,没有把引导工作做实做细。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表现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经调查,有的学校将参与S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在学校官网上进行了推送,激发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但对于没有获得任何形式激励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最后,大学生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爆发期间,虽然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报道屡见不鲜,但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比例并不高。一方面,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诚然,居家不外出也是对抗击疫情做贡献,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展现大学生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大学生没能找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定位。大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扬长避短,如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主动参与心理疏导相关工作。但在S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工作却很相似。

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一)社区作为“拓路人”,拓宽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路径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随着防控力量向社区下移,处在“毛细血管最末端”的社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社区应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结合大学生的个人专长,丰富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让大学生从事一定的专业化、精细化、技术化的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实践水平,也加深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面向老年人、留守儿童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其次,系统培训、熟悉角色。每个社区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进行“接地气”的培训,从而使大学生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最后,社区还应该积极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利用大数据,依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搭建起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努力解决志愿服务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二)高校作为“引路人”,引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方向

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智囊团”,引领着智慧防控的方向。首先,辅导员应积极联系品学兼优、具备志愿服务能力的大学生,在确保大学生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其次,辅导员与大学生家长及社区负责人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态;再次,高校应对参与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及时给予专业知识支持,使其更高效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最后,高校应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大学生作为“探路人”,探索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方式

大学生作为“探路人”,是社区志愿服务的鲜活力量。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大学生可以通过头条、抖音、B站等新媒体,加强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转变观念。面对疫情,大学生不只是做“宅男”“宅女”,还可以走出家门,争做疫情防控的践行者、宣传者、疏导者,为高效防控发声,为有效防控献策。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采取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积极宣传,引导大家正确地看待疫情,消除恐慌。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探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突破口”。社区志愿服务立足于社区,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在了解居民需要、满足居民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借助这方面的优势,靶向施策,寻找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疫情无情人有情,病毒无爱人有爱。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定将为社区志愿服务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作为“拓路人”、高校作为“引路人”、大学生作为“探路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共建治理共同体。“善治”的实现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管理者拓宽社区志愿服务的路径,引导者把控社区志愿服务的方向,参与者提高参与意识和服务能力,拓宽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侯玉兰,唐忠新.社区志愿服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4-12.

[4]张晓红.论志愿服务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魏娜.社区管理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