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意与教学真意

2021-08-13 08:45侯月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5期

侯月阳

摘 要 2018年9月,济南市教研院启动了“济南市初中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本文以青研班在济南举办的初中语文说课比覆为例,探讨语文教学的创意与真意。

关键词 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教学创意;教学真意;文本特质

灼灼春樱,悠悠南山。

云山窈兮风微,樱花明兮春香。

2021年4月9日,我们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一期和二期的同学们,观摩了济南市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感触很多。我走出赛场,站在新航实验学校高处,只见南山连峰叠嶂,逶迤连绵,显示出雄浑秀美之气象。

一、气象万千:语文教师该有的气象

南山之气象,实为泰山之气象。杜甫说,“齐鲁青未了”。这南山气象孕育了天下第一泉,滋养了灵秀的济南人。山水气象,恰与语文教师的气象相类。而选手们的优质说课,可见课文解读之深,教学创意之妙,教学设计之巧,教研实力之强。

本次说课比赛,共选取了《带上她的眼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刘姥姥进大观园》《审题和立意》四篇文章。我私下里想,这些文章很有可能体现了命题组的深意。一位语文老师,首先得有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教学创意的基础。其次,要向着诗和远方,因为语文教学是立德树人的,这就要基于学,为了学生,根植课堂,贯通课外,聚焦素养,向难处行,实现美好;再次,要有生活趣味,因为语文贯通语用和生活,语文之路道阻且长,教師就要像刘姥姥那样积极作为,穿针引线,左右逢源,面对着艰难困苦也始终心怀希望,勇敢乐观坚韧。最后,人生需要立意,语文教师要在日常审题中(包括自我审视)带上“三只眼睛”,识体而教,指向语用,进而实现教学的立意升华。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气象万千,才是语文教师该有的气象。我们要做一个气象万千的老师,就不能不关注教学创意与教学真意。

二、教学创意:引领文路、编路、教路和学路走向统一

创意原是广告学的名词。好的广告创意,可以震撼人的心灵,让人过目不忘。教学创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刘勰《文心雕龙》称为“神思”,神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教学创意,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后创造性地构设出来的,它不仅表现在对在课程系统的整体创意,不仅表现在这一篇的整体架构,还表现在课堂教学某一个环节上的细节创意。有创意的教学,往往表现为智慧、灵动,由此而生发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课程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语文教学创意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思想底色,面向群体与面向个体的统一。二是行为向度,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三是审美追求,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一组8号选手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说课时,她的教学创意就很精彩。当然,除了这一个题目,她其余三个课题的创意也很精彩。不必说她的说课题目《叮咚!您有一份格拉丹东攻略,请查收!》,不必说她的五项流程,不必说她文本解读的“神韵的共振共鸣、建构雪域高原的精神文化、苦难意识”三个角度,也不必说她的教学目标“描写美、诗意境界、精神理念”,单是这导入“神秘的西藏,奇美的格拉丹东,这里是冰雪的王国,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雪域高原奔流而下……谁不向往万川之源,为了“造福”后来人,今天咱们就根据课文,帮大家设计一份去格拉丹东的旅游攻略。”就充满着无限趣味。我们来看第二环节:小组展示游历图,并说说你觉得哪个点是“网红打卡地”?

教师的预设是: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

1.远眺雪山——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2.砾石堆上四顾——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3.进入冰塔林——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晶莹洁白

4.重返冰河——听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分析游历点,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移步换景”手法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游记三要素之一“所至(即游踪)”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创意来自哪里?教师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学创意生成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采用“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法,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阅读方法,时空结合的阅读方法,情感基调整体把握的阅读方法,还原的阅读方法等。其次,有创意的设计教学,是教学创意的主体内容。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形式如何不拘一格?我们需要强化语文教学的课程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要有留白艺术。

“碧波深处有珍奇。”好的教学创意,是文路、编路、教路和学路的统一,贯穿全篇,整体感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意引发的生成既让人感到摇曳多姿,又有水到渠成的合理性存在。好的创意,不是以缠绕、玄思的方式来制造迷宫,而是启发学生寓意和思辨。然而,一组的7号选手在“她的处境VS她的选择”环节,补充了大量的“7天隔离封闭试验”资料,大谈孤独抑郁,这一环节的处理有生硬的感觉。为什么不抓文本“封闭窄小”“裹”“压力”“巨大的炼钢炉”“10立方米的闷热的”呢?为什么不再深一步,反过来谈坚强乐观、坦然平静呢?

是的,我们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教学过多次的,尤其是有很多名家上过的一篇经典课文,似乎很难再有新的设计了。但我认为,教师只要能吃透课标,聚焦文本特质,找准文本解读的新视点,独辟蹊径,老课文也能上出新意。

创意永远是教学充满魅力和意义的原因所在。创意靠的是持续积累,“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积跬步,积小流,打烂枷锁,打破瓶颈,走出庸常。教师最大的困难,是突破自我。教师最大的败笔,是无法突破自己的瓶颈。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那些竭尽全力,对语文对学生充满热爱且有创意的人,他们也总能在常规中出新意。因为每天的语文教学和各拉丹东一样,“值得”你历尽艰辛每天“创意”地走上一遭,走出内涵式专业化之路。

三、教学真意:建构从“一篇”到“一类”的学习本质和育人模型

但是,仅有教学创意就够了吗?

不,不是的。好的语文说课,要基于学情,聚焦文本,根植课堂,指向素养。而实现素养的路径是多元的,如山东省张伟忠老师积极倡导的基于学生的感受、质疑和发现的语文新课堂,华东师大的闫寒冰老师倡导的逆向教学设计(Ubd),余映潮老师倡导的板块式教学,肖培东老师倡导的深深读浅浅教,齐好芝老师倡导聚焦文本特质、在语用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组说课现场,我看到了一些老师脱离文本的现象。如《审题和立意》说课,1号、4号、16号,脱离教材,直接以本区第一次模拟考的作文题入手,空对空,理论对理论,抽象对抽象,泛泛地谈,缺少范例,并没有对学生具体的“这一篇”“这一类”的审题指导和立意升格。自然,学生也没有作文时的高峰体验。是的,统编教材内容过于简略,这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拓展和扩充的余地,但脱离教材总是不好的。作文指导,不是教学生投机取巧;审题立意指导,也绝不是一定要教学生在作文的后半部分往“家国情怀”上去傍。要知道,大西瓜即使贴上草莓的标签,它也还是西瓜。何况,家国情怀也不一定非得就是宏大叙事,而是学生的思维的深刻度与宽广度。立意表现出来的,不是素材主题间的高下,而是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下。考试作文也好,日常作文也好,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点与所写素材和文本的关联,不能用浅泛虚空的口号代替深度思维。教师还是要用好统编教材,整合36种写作技巧,在引导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上下功夫,而不是用所谓“技巧1234”的锦囊代替学生思维。

我看到了一些老师机械套用教学模式的现象。再如15号选手,她说: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1.作者写了许多景物及自己的遭遇,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但这篇文章有没有揭示什么道理呢?仅仅在写景叙事吗?

2.如何理解结尾段“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再如,6号选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设计了四个活动。

那么,教师只呈现、罗列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了吗?教师只是呈现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同时提供词语品味、朗读指导就可以了吗?显然,这也是不行的。这样罗列呈现了,教学的真意何在?这就要考验老师的智慧了。

我还看到了一些语文老师忽略文本特质的现象。中国古典小说是讲究场域空间的,中心人物和身边人物的塑造是有讲究的。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2号、5号、17号说课选手没有关注到这一文本特质,多做了很多无用功。相比之下,12号选手的设计就显得巧妙了,聚焦场域空间,从贾府与农家老妪的反差导入,围绕主要人物刘姥姥,进行了好戏之情节、好戏之人物、好戏之主题、再回好戏反思人生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我们不妨再次回到一组8号选手在《在長江源头各拉丹东》说课现场。她抓住游记的文本特质,聚焦“所至、所见、所感”,在发朋友圈这样的真实的情境驱动下,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问题链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文本解读匠心独具,朗读指导适时到位,并且与文本解读、文本赏析融为一体,这一文本的美学特质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实现。当然,她的说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叶圣陶先生曾有言:“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语文教学最终还是应回归学习本质。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遵循课标,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洞悉“这一篇”乃至“这一类”文章背后的阅读路径和思想方法,以建构式的学习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框架。语文教师以学定教,关注文本的特质和细节,才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解惑”,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学习本质,才能使语文课程回归育人本质,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真正无限的丰富和精彩。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所在。要让教学真意丰富教学主张,引领教学风格,体现教育理念。

衷心感谢济南市初中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班。感谢市、区教研员的智慧引领,感谢同学们四年来同学同进示范引领。感谢一组的17位选手。说课实属不易,把课说好更难。当听众,评别人的说课容易。如果,我就是台上选手,入局更难。教学创意和教学真意,自当努力实现。“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说课过程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并不可怕。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问题梳理和破解,教学,研课,读书,历练,把问题变成师生成长的养料,变成有价值的“诗”和“远方”。

山青水秀里,全是教育真意。春和樱明时,又是岁月复新。

这也正是光赠予我们的温晴,这也正是我们赋予语文的真意!

[作者通联:济南市稼轩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