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明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成功经验 中越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2.007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大转折。2021年,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建党100周年)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目标迈进。一百年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在世界上处于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南共产党人、专家学者、政治理论研究机构对中国的崛起和伟大成就感到钦佩,对中国的成功作出了一致肯定的评价,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一个具有丰富领导经验和坚守初心的共产党的政治本领。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至今已有170多年。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伴随着多个共产党的相继建立,这些共产党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翻了帝国主义对全世界70%的面积和72%的人口的殖民统治,为世界上百个国家几十亿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170多年来的历史,见证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众多共产党和国际组织的成立和解散,其中有些共产党从未取得政权,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此后,几十个执政共产党失去了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就连苏联这个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最坚强的堡垒,也在1991年垮台了。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普遍性错误,并且实行了改革开放。然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困难重重,不少人长期受到供给制落后思想影响,对于新的观点很难接受。
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正确、科学的改革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坚持改革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坚持党的根本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体现在:虽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导致了经济社会混乱,但并未放弃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放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未追随那种不惜代价获取利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曾经因对领袖的个人崇拜而出现过错误,但并未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而走多党制、三权分立的道路。
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极大鼓舞,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必然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本国,而且向世界执政和非执政的共产党揭示了一个真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成功领导了革命,于1949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虽然在理论认识上有过错误,也在20世纪80年代探索和完善改革路线时遇到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条路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希望和信心,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动员海内外各民族同胞发挥一切潜力、优势和力量,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防和综合国力推向世界前列。
可以说,如今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这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忠诚、坚持和坚定,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
忠诚、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党的思想基础
1917年,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全世界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希望。十月革命给中国送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的目标。
在革命的各个时期,中国把发展党的思想视为马列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在不同时期结合本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完善了党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5次飞跃性创新。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纲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行动指南。
第三次飞跃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次飞跃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五次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共十九大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又体现了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本质性把握、原理性解释、系统性阐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长达170多年的较量中,特别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转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高高飘扬。”[3]
回顾中国发展的历程,为了找到正确的改革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勇于探索和创新;解放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与强国比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坚持求真务实、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点带面的发展。中国始终将坚持时代先进性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党、全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体现了全党全民的高度决心;是探索过程中灵活变通的结果,如“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大胆去试、总结经验、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等,最大目标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多数人带来小康生活。[4]
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这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和为全党、全民建立坚实的思想基础的最优方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经验,也是当今世界其他共产党的经验。
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是革命的目标和动力,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自觉履行参政党的职能,不断提升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以民主协商为活动准则,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为行动纲领。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分立、不搞两院制。各党派都遵循平等、独立、协商、监督和结构多元、目标一致的原则,这不仅是一种传统,还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有直接的影响,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避免了不稳定。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主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因此,人民政协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一国两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尽管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但当中国收回被帝国主义殖民者占据了100多年的香港和澳门之后,中国坚持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保持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问题、促进台湾和大陆之间政党和团体交流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5]
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思维的革新,将创新与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相结合
中国已经并且正在有效推動工业化、信息化、都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始终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把握国际形势并迅速应对,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因此连续40多年以全球最高的速度增长,并超越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共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同时提出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步性和协调性,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对当今形势作出如下判断:“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世界各国共产党对此高度认同,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充分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眼光。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观点对于中国乃至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世界各国高度赞赏中国的外交政策,即:“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7]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
从中国共产党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和各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看来,这一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党要始终成为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先锋力量、始终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在党的建设工作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刮骨疗毒”“打虎拍蝇”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和战斗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明确: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織建设;坚持整顿党的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员、工农阶级的先锋战士以及民族优秀代表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从而使中国取得了伟大的革命成就。
上述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发挥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以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同时,这也让世界各国共产党感到自豪,并在自身选择的道路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更有信心。自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来,世界仍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在坚持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努力改革和革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活跃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模式,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00个国家的130多个仍保持原名的共产党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许多发展中国家十分羡慕中国,都希望能借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于越南共产党而言,1950年1月18日,在越南正为抗击法国浴血奋战时,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越南建交的国家,揭开了越南外交史的新篇章。这是毛泽东、胡志明等中越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时期亲手缔造和精心培育起来的友谊,是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两国民主民族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中越两党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团结斗争与友好关系经历了漫长、困难和艰苦的岁月。在此过程中,中越两国的革命事业、民族命运和两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胡志明主席在寻求救国之路的岁月中,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时光,他参加中国革命,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帮助和支持,越南共产党也从中国革命中诞生。1945年8月越南共产党夺取政权后,越南军队和人民十分支持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本着“同志加兄弟”的精神,给越南革命提供了各方面有效和巨大的援助,为越南人民长期、激烈、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却又无比伟大的两场战争——抗法和抗美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越南的巨大援助和情谊。两国团结合作斗争的友谊,不仅为两国国家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还为和平、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缩小了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范围,有效防止了帝国主义霸权在世界的扩张。
然而,建交以来中越关系有起有落,并非一帆风顺。受国际复杂环境和多方面战略考量的影响,中越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些风雨,两国甚至还一度进入令人遗憾的关系破裂的状态。但是,两党在两国人民的感情、需求和渴望的基础上,双方克服了困难,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平、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国是越南外交的首要优先方向,两国不仅是战略伙伴,而且是全面战略伙伴;两国不仅是友好邻邦,而且有传统友谊;两国不仅有相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是改革最成功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越两国是世界上少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执政的两个国家。之前,两国都曾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越南实行了“官僚、集中包给制经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后来,根据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缺陷,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就已找到了现实社会主义存在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而在越南,由于长期实行“官僚、集中包给制”,使得国民经济陷入危机,到1987年通货膨胀率高达774%。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8年后,1986年召开的越共六大决心实行革新,提出“革新思维、尤其是要革新经济思维”。至今,越南已经摆脱了危机,并且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基业、能力、国际地位和威望。
2020年是中越建交70周年,2021年是中越关系正常化30周年,事实表明,中越之间的合作不仅对两国的改革(革新)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言是必要的,而且还有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和平合作与发展成为支配国际关系的大趋势的背景之下,特别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陷入低潮的背景之下,中越之间的合作也是历史之必然。中越友好合作关系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具有百年丰富历史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和91年历史经验的越南共产党,已带领中越关系迈入和平、合作与发展的新阶段,两国理想相同、目标相似、不忘初心的中越两国共产党,必将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前進。
(编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潘金娥、2019级博士生韦丽春)
注释
[1][2][5][6][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新华社,2017年10月27日。
[3]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组织编写:《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成就与经验》,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年,第58页。
[4]Sách "H?i th?o l? lu?n gi?a ??ng C?ng s?n Vi?t Nam và ??ng C?ng s?n Trung Qu?c X?y d?ng ??ng c?m quy?n kinh nghi?m c?a Vi?t Nam kinh nghi?m c?a Trung Qu?c" (2004), Nxb Chính tr? qu?c gia.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