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可谓吸引了大批宝爸宝妈。该剧讲述了幼升小阶段的家庭教育问题,剧中的四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进入最好的小学。
刘涛在剧中饰演的女强人苏醒原本的家庭生活很幸福,有一个爱她的老公,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奚望。但随着“幼升小的焦虑”和“内卷”现象的日趋严重,苏醒也从最初的佛系妈变成了鸡娃妈。
奚望慢慢适应着上课外辅导班的生活,成绩也明显提升,但一天老师向苏醒反映,奚望不认真听讲,在课上做鬼脸。苏醒知道后很生气,回家发现奚望的确喜欢眨眼,于是一顿责备和训斥来临……
为什么一向表现良好的奚望突然在课上扮鬼脸呢?是因为调皮捣蛋,还是对妈妈强压下无声的反抗呢?
苏醒发现奚望并非自己想要眨眼,而是不受控制地出现这些症状。她赶紧带儿子来到医院。经过医生诊断,才知道儿子不是在扮鬼脸,而是生病了——抽动障碍(Tic disorder),俗称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无节奏的运动抽动或伴有发声抽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这种抽动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相比成年人,抽动症常见于4~6岁的儿童,10~12岁达到高峰,到青春期严重程度逐渐下降,男性患病率大约是女性的4到5倍。
抽动症具有病情反复、病程长等特点,且共患其他疾病的概率较大,如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抽动症患者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性障碍;约30%的患者有情绪障碍、焦虑和破坏性行为等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尽管抽动症在国内发病率较高,但家长群体对该障碍的知晓率和认识度仍然较低。
抽动症的典型表现包括不自主地挤眼睛、噘嘴、皱眉头、耸肩膀、甩手跺脚点头、嗓子里不自主地发出声音,更严重的会不自主地说脏话骂人。
抽动症一般包括短暂性抽动、慢性运动伴发声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征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最为多见,病情最轻,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第一次发病在18岁之前,且病程在一年之内。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但两者往往并不同时出现;第一次发病也应是18岁之前,但病程在一年以上。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相对较为严重,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可存在发声性抽动,但两者不一定是并发的。
剧中,患了抽动症的奚望回到幼儿园继续上学,但家长们都觉得奚望这病生得十分怪异,害怕自家孩子被“传染”,纷纷阻止自家孩子和奚望玩耍,这让奚望十分受挫。
人际关系方面的损害只是抽动症带来的隐形后果之一。孩子由于刻意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抽动,而分散注意力,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业成绩的下降,甚至出现逃学、厌学、社会退缩等现象。此外,如果家长、教师不能对抽动症形成正确的认识,责骂、批评孩子,会进一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使其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研究清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为遗传因素。遗传和生理因素会影响症状的表达和严重程度,调查发现10%~60%的抽动症患者存在家族史,单卵双胞胎的同病一致率为75%~90%,双卵双胞胎的同病一致率为8%~23%,可见抽动症存在一定的遗传特性。
此外,父母生育时年龄大、母亲在生产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孩子出生体重低,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等都会诱发抽动症,增加症状的严重程度。苏醒就曾提起当初生儿子的艰难经过,本想顺产,却因胎儿脖子被脐带勒住,无法顺产,奚望出生后经常生病,吃的药比喝的奶粉还要多。这些潜在因素都可能增加奚望罹患抽动症的风险。
第二为神经生化因素。有研究发现抽动症与多巴胺过度释放,或触突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抽动症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有关。这些躯体内神经生化因素异常也可能会导致抽动症。
第三类因素则是社会心理因素。得知儿子患上抽动症后,苏醒开始自我批评,意识到是自己平时对儿子太严格了,导致儿子身心压力过重,最终出现现在的问题。的确,父母严厉、过于挑剔和严苛等不良的教育方式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和焦虑,进而引发抽动症。此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学业的繁重、看惊险电影等也会诱发抽动症,或使得抽动更严重。因此,让孩子远离焦虑、紧张、兴奋、疲惫,保持平静、专注更利于病情好转。
目前针对抽动症的治疗主要是临床治疗结合心理—行为治疗。有学者发现,心理—行为治疗已经被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写入抽动症治疗指南,并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其中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综合干预、家庭支持、箱庭疗法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旨在从心理上消除患儿的困惑和担心,告知患儿抽动会慢慢自愈,教导其积极应对策略等;行为治疗则主要包含习惯逆转训练(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奖励等)、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综合干预治疗则是包含多种治疗方法在内的干预措施。而家庭支持治疗主要是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指导家长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认识孩子的心理活动特点,为孩子创造轻松、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研究者发现,家庭支持结合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治疗抽动症。
由此可见,抽动症对患儿的身心、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均存在明显的损害,但家长对该障碍的了解和认识仍有待提高,往往孩子还没有什么反应,家长们就已经表现出十分的紧张焦虑,这反而不利于孩子病情的治愈。因此,今后应当加大包括抽动症在内的儿童青少年高发精神疾病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保证学校和家庭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