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老师,您好!
我大学毕业已经整整一年了,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我好像也可有可无,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都决定不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现实中,我遇到问题总想逃避,不想面对。其实,没有工作,我很多时间也就是在家里玩手机,刷视频。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有些空虚,没有意义,也曾经想过和家里人沟通,可感觉和他们关系不够紧密,也就没有实现。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迷茫,好像整天无所事事,又不知道该去做什么,怎么做?请您帮帮我!
子旭
A子旭,你好!
收到来信,可以感受到你的焦虑、迷茫和矛盾,以及希望尽快结束这种煎熬的心情。大学毕业后,对年轻人来说本来是进入社会大展宏图的时机,相信你也不断地找过一些工作。但每次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因为“不合适”而搁置下来。表面上看目前好像是找工作的难题,深层分析则可能与你的性格有关。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
性格是在先天的禀赋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相对稳定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阶段,在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促使性格逐渐成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你不必对性格问题太紧张,因为:其一,你的社会经验尚少,所以未成型的性格仍有一定不稳定性,或者说可塑性,还有很多机会完善;其二,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后天大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作用类似,你的性格即使存在问题也带有一定普遍性,而不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性格的基础是气质与人格,这些心理学特质多是中性概念,很难以“好、坏”来简单定性,只有适应与不适应的状态,不应因此而有耻感。如果理性、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性格,可能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同时积累下成功的经验。
比如,你提到对找工作“可有可无”“遇到问题总想逃避,不想面对”,反映的行為模式是知难而退式的。究其原因,你自己分析是“很多时候都决定不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换用心理学的描述,是你在从未经历过的混乱情况下陷入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认知能力一下子不够用,反过来加剧了紧张和恐慌感。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你不自觉地以能量消耗最低的经济方式来处理,即简单地回避复杂的现实危机,回到自己原来熟悉的“舒适圈”里。就像你说的,“很多时间也就是在家里玩手机,刷视频”,其实就是这个模式的结果。而这一旦习惯了,就很可能形成一种“焦虑—回避”型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如果影响到正常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功能,甚至会导致相应的人格障碍,属于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
首先,通过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内在资源。可以回顾一下以往学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在日后的实践中就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认识自己,特别是有关人格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测验,不仅能发现自己一直忽略的性格潜质、行为模式,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方向,求职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当然心理测试应该在专业的机构由专业人士指导进行。同时,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对自己深入剖析,毕竟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信心的建立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开始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其次,通过自我训练,在实践中找到获得感。可以先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训练程序,如借助音频的冥想、催眠、深呼吸、肌肉张弛等训练。在熟练的基础上,你会发现身体是可以掌控的,这就是最基本的获得感。而以前紧张、焦虑的身心状态都是源于不可控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学会控制身体,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进一步,可以试着走出舒适圈,从一些基本的活动开始,重启生活。比如早晨起床,先拉开窗帘,迎接阳光,心情瞬间就不一样了。也可以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简单的任务,逐一突破,积少成多。定期回顾,就会发现已经收获满满。
此外,通过有效求助,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求助心理专业人士外,找到生活中的榜样也很重要。你无聊时刷手机本来是为了获取信息,但接收信息的过程是被动、低效的。而在现实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能陪伴自己的人,可以在有温度的关系中得到实时、精准的支持。“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他们的教训也能让你发现,一时失误在所难免,只要吃一堑长一智,就不必有耻感。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只要伸手求助,身边是有很多人脉资源的。维系好这些资源,对个人成长和事业进步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旦你足够成熟,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收获主动分享给周围人,得到的反馈也自然是感恩。你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开放了自我,这是避免人格障碍的根本办法。
你可能已经从上面发现很多可以着手的工作,这很好。同时也要提醒你,不可操之过急。准备充分,全面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始,可以有效地避免意外失误。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应提前有心理准备并做好预案。这些都可以预防启动“知难而退”的消极自我保护模式。祝你成功!
安忻睡眠门诊 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