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屿
【摘要]衡复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老旧住区面临着绿化改造的迫切需求,探索可持续的绿化环境更新模式成为该区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衡复风貌区徐汇区部分的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绿化的现状及特征,从改造角度入手,寻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归纳总结出适合衡复老旧住区绿化改造的方式,以适应未来一段时期内绿化环境更新的需要。
【关键词】衡复风貌区;老旧住区;绿化改造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007
作为上海市区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衡复(衡山路 - 复兴路)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总面积达 7.66平方公里,横跨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和长宁区[1]。其中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徐汇衡复)是上海保护规模最大、历史遗存最多最完整的风貌区,是上海城市记忆、文化个性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品牌[2]。分布在该区域的老住宅成片,由于其历史、区位等因素,往往成为绿化改造的重点区域和各项矛盾产生的中心。通过细枝末节的绿化改造,提升老旧住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是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
1、徐汇衡复老旧住区原有绿化概况
徐汇衡复老旧住区的绿化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房屋建设单位和房管部门重视植树,在这些住区的房前屋后种植树木[3]。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与养护,苗木品种配植仅追求速生、快绿,乔木多以香樟、女贞、构树、泡桐、枫杨、水杉、悬铃木、广玉兰为代表,灌木以杜鹃、瓜子黄杨等为代表,地被以麦冬为代表,草坪则多为单一暖季型草种为主。
由于植物搭配、种植位置与植物本身生长习性不符,早期种植的乔木光照条件好,越长越高,遮天蔽日,导致后期种植的乔木、灌木、地被无法得到充分的光照,徒长、倾斜、枯萎,地被裸露、景观呆板、色彩单调。这些原有绿化,不仅影响美观,也给居民带来了种种不便。
2、徐汇衡复老旧住区绿化改造的重要性
老旧住区在整个徐汇衡复风貌区发展、建设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对这样的住区进行绿化改造, 也成为很有必要的利民惠民措施,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办法》、《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小区(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徐汇区逐年推进衡复风貌区老旧住区绿化提升改造工作[4-6]。笔者历经了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多个项目的绿化改造工作,从现场踏勘、协调座谈、方案制定修改到最后施工全程组织参与,现结合这些改造经验,探讨衡复风貌区老旧住区的绿化提升改造思路。
3、 问题
3.1 附属绿地分布零散,面积狭小
衡复老旧住区的附属绿地,虽然房前楼后均有绿化,但受高密度房屋的挤压,附属绿地面积极为狭小,分布零散。普遍缺少符合居民生活需要的其它绿化形式如游憩花园、社区小广场等。造成居民虽处处见绿,却无处可以满足自己对住区园林环境的使用需求。还有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造成自行车、小轿车乱停车现象严重,损坏绿地,挤占小区本就不宽的道路,极大影响居民的出行,同时埋下不少的安全隐患。
3.2 部分大乔木对住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在建设时期,这些住区主要是用来安置居住,绿化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因此,绝大部分衡复老旧住区附属绿地种植时,追求速生、快绿、简单、易行,乔木多以悬铃木、青桐、香樟、水杉、枫杨、广玉兰为代表。
时至今日,这些经年生长而成的乔木浓阴蔽日,与楼比高,树根遍布绿地,树冠投影下缺少光照,不仅影响居民室内采光,也导致中、下层植物生境恶劣,造成歪斜、徒长、退化、枯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灌木丛中野狗野猫成群结对,夏季蚊虫滋生,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并且存在安全和卫生等隐患。
老旧住区内的大乔木树龄老,小部分已被选为古树名木或古树后续资源,其余部分受资金缺乏、施工条件等原因限制,难以对其迁移、修剪,成为绿化改造的疑难杂症。
3.3 居民对于绿化改造意见不一
衡复老旧住区居民多以退休老同志和外来租赁户为主,要么身体不便,要么忙于工作,不愿参与绿化改造前期意见征询。改造中,一旦觸及到其自身利益,例如恢复因晾衣、种菜、停车而占用的绿地,改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会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对。
3.4 缺乏施工条件
衡复老旧住区附属绿地通常位于住宅庭院中,四周被围墙、建筑阻挡,普遍缺乏便利的材料运输条件,甚至无施工便道,只能从居民家中通过,存在现场施工搭建临时设施困难,周转材料堆放场地不足、材料周转难度大等问题。
3.5绿化改造成果难保障
许多单位对住区绿化不够重视,在工作交叉中存在矛盾,容易和电缆、供水、燃气管道等建设工作产生施工矛盾,在地下管道上面重新复绿种植的园林绿化植被难以生长,而已有乔木生长的根系也对管网维修改造造成不便,导致难以全面兼顾绿化工作与其他多方工作均做到最优化。
居民爱绿护绿意识仍有不少欠缺,随意踩踏、毁绿占绿事件常有发生,这对绿化改造后期养护也带了很多问题。比如,经常出现市民为图省事方便而踩踏出现的小道,破坏了绿化,出现这种情况之后,绿化工作人员即使劝导也起不到实际效果,对破损绿地重新补栽后,没过多久又被踩踏,浪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也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3.6政策支撑不足
指导政策不足,老旧住区改造涉及内容多且琐碎,其中所涉及的工作机制、操作流程、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等内容缺乏相关的引导、鼓励和约束政策加以明确,使得部分老旧住区改造工作无据可依,无法有序进行。加之更新工作难度大、协调难、周期长、回报低,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使得更新改造工作动力不足,进展缓慢。
现有政策机动性不足、动态更新不及时,既有技术准则或政策规定在制定时往往欠缺对老旧住区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老旧住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
4、 对策探讨
4.1推行绿化改造事前征询制度,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
在衡复老旧住区绿化改造项目的前期,推行事前征询制度,由物业、居委、绿化设计组成工作小组,对列入拟绿化改造的区域,张贴征询告示,征询居民是改造意愿及需求。工作组负责收集意见征询单,并进行汇总统计,将意愿征询结果予以公示。愿意改造的居民户数占实际户数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后,改造意愿征询通过。第二轮设计意见征询,设计人员现场踏勘,实地听取改造意见,在满足居民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也与整体设计相协调,以治本为重,力求绿化改造不仅解决绿化扰民的问题,更要达到绿化真正为居民服务的目的。
4.2 合理规划绿化面积,以人为本
根据衡复老旧住区的原有绿化现状规模和居民数量,筛选出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绿地,改造成集中绿地,在绿地内增设小型休闲广场,供居民日常游使用。在铺地材质选择上考虑以人性化、生态型为主,比如采用草坪与砖、石、混凝土相结合,造价较低,美观实用[7]。在改建中,尽量保留形态较佳的大乔木,遮荫点景。
目前徐汇衡复老旧住区附属绿地面积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缩小,譬如住区内道路狭窄需要拓宽、违章搭建、改建停车位。老旧住区绿地面积被侵占,顺势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可以保持绿地面积不变乃至增加[8]。另外,合理将大树下方绿地改建为生态停车位,既能保证绿化面积不变,又能解决大树下方苗木徒长、枯萎的窘境。
4.3 完善绿化改造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绿化改造管理水平,应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持续不断地完善管理的各项流程及规章制度,形成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创新,巩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从而使绿化改造管理得到最大化提升。
4.4 推出大树迁移、砍伐作业指导规范
在徐汇衡复老旧住区绿化改造时,对于居民的大树迁移、砍伐要求,往往只能参照市区两级的绿化条例,由于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复杂,无法完全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研究制定徐汇衡复大树迁移、砍伐指导规范及标准,有助于在大树施工时的有理有据,能够规范、指导绿化改造的现场作业,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要。
4.5 做好绿化宣传保护工作
园林项目负责人必须要做好绿化保护宣传工作,不仅要现场与居民大力沟通绿化改造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这样才能通过提高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真正提高大众生态环境维护的意识,才能保证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6 落实业务培训工作
对于人员招聘而言,不仅应优先聘请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而且要保证在其应聘之后开展业務培训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养护管理技术,并通过实践满足园林建设的需要。同时,园林工作也要聘请专业人员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并针对不同植被的特性进行全面划分,这样才能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从而真正满足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园林项目自身也要培养业务骨干,并与其他园林项目开展业务交流工作,这样才能通过各园林项目自身的交流、探讨满足绿化建设工作的创新与融合,以此保证在技术上满足养护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
结语:
在目前城市发展模式转向存量更新的情形下,通过绿化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对老旧住区居住使用功能和整体形态、提高居住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徐汇衡复老旧住区绿化改造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于居住环境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需求,如何通过解决老旧住区绿化环境中的问题与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给园林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与挑战。绿化改造作为徐汇衡复老旧居住区改造中的重要方面,应该在管理机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沈野磊,上海衡复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景观提升.中国花卉园艺,2018(16):第52-55页.
[2]徐汇区人大工作研究会课题组,推进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精细化管理.上海人大月刊,2019(06):第47-48页.
[3]周家骐,上海老旧居住小区园林环境改造研究,2008,南京农业大学.第46页.
[4]忻隽,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8(03):第66-72页.
[5]陈基伟等,上海历史风貌环境保护相关土地政策研究.科学发展,2018(03):第85-91页.
[6]陈飞与阮仪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类比较与保护规划的应对.城市规划学刊,2008(02):第104-110页.
[7]蒋俊,上海金山老旧居住小区绿化改造策略研究——以上海某小区绿化改造为例.绿色科技,2017(15):第65-67页.
[8]刘娟,上海市浦东新区20世纪50年代工人新村绿化现状调研与环境改造初探,2016,上海交通大学.第94页.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徐房绿化有限公司,上海,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