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 陈曦
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我校从一年级就引导学生折“小书”、做小书。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制作的“小书”越来越多,真正经历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也有效落实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整体布局不断提升
在数学学科中“小书”的制作不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可以多维度、立体化地将数学内容与各科之间进行重组和融合,并完成标题书写与装饰、绘制封面与底封、运用排版艺术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提升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创新等综合素质。
封面与底封的绘制 低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小书”时,设计的“小书”封面相对比较简洁,有明确的主题,但字体设计感不强,布局合理性欠佳。而对于底封的设计,大部分低年级学生还难以兼顾到,“小书”作品中基本没有底封。、随着对“小书”了解和接触的增多,学生创作的“小书”封面和封底的设计以及内容开始逐渐丰富。其中,精美的图画、艺术化的文字,仿佛带我们走进了儿童的世界。
主题书写与装饰 主题是“小书”的核心,低年级学生对于主题还没有太多、太深刻的概念,字体设计也比较随意。但、随着学生对主题认知的逐渐深入,学生开始重视主题书写方面的设计,并通过加重色彩、选用美术字呈现等方式,透过主题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此外,主题的装饰也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部分,低年级学生能够通过彩色和简单图形修饰主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阅历的丰富,学生更加追求通过主题装饰带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效果,他们会根据主题内容绘制简要的图画说明或与主旨相关的符号。
排版艺术 排版布局是“小书”的骨架,数学学科的“小书”排版设计对于综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架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低年级学生在创作“小书”时,也会对内容分版块,但每个版块的呈现缺少色彩,版块与版块间缺少设计感。而中年级学生对排版的一致性,版块中图片图形、线条线框、颜色色块的运用和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绘画技能 绘画是“小书”的调味剂,低年级学生在创作“小書”时也会通过绘制图画,增强“小书”的趣味性。三四年级的学生这方面则更加成熟、灵活。
内容不断丰富
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也不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解决问题,它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小书”会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课堂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表达方式:单纯图片——图文并茂 孩子的情感易于激发、易于显露,他们也愿意主动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小书”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充满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中进行多元表达,最终实现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创作的“小书”大多是通过在纸张上涂涂画画的方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逐渐开始能够借助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来表达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初步做到图文结合,但表达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到了中年级,“小书”的创作则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式表达,他们能够图文并茂、过程清晰地表达相关内容,甚至能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相同的知识。
知识系统性:碎片化——连贯性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低年级时,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较少,通过学生创作的“小书”作品能够发现,他们掌握的知识是相对碎片化的,往往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则能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联系,通过制作“小书”展现出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
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从单纯模仿到自主创新 低年级阶段,由于知识水平不足,学生创作“小书”的内容多半是以模仿为主。而随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增长,孩子们能够自主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并总结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创编题目,并独立解决,他们时常会创作出不一样的“小书”,令人眼前一亮。
思维能力:从单一思维到发散思维 “小书”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有效帮助低年级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他们对制作“小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着兴趣的产生,孩子们对“小书”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产生了“求异”的思想,如会寻求多种方法去解决一道习题,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在编制数学“小书”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编制数学“小书”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反思学习过程,借助“小书”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在编制数学“小书”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应用数学的实例创编进“小书”中,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全面提高了数学素养。同时,一个个“小书”作品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