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东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中,中华儿女谱写了保家卫国的伟大篇章,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也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激荡着我们的爱国心、民族魂,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
《保衛黄河》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勾画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它曾经是国家在危难时刻的救亡图存之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依旧咆哮,吹响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以血肉之躯筑长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短短四个月内,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000多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同年,国民党政府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英勇奋战的中国军队击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1940年,八路军总部组织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打败日本侵略者,就在于我们锤炼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宁死不屈的如花战士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边,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她们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八名女战士宁死不屈,她们唱着《国际歌》,挽臂投入乌斯浑河里,壮烈殉国。
这八名女战士分别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刚满13岁。她们用生命铸造了誓死不屈的历史丰碑,写下了“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革命英雄的事迹不会淹没于史海,她们美丽的容貌永远铭记于人民心中,她们不屈的身姿是我们民族的丰碑。
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建成开馆。
纪念馆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也珍藏于此。《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为背景,用斗争抒写豪情,用激昂的文字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决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和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