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漫漫两年学习路,中考一卷见真章。学练考一样不能少,常对知识问三问:是什么?什么样?为什么?当好学习巧手匠,轻松迎战小中考。
一、三轮复习各有千秋
“学海无涯,学无定法,因人而异”。生物三轮复习的策略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主抓基础知识,侧重掌握四本教材中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规律,以及教材中的黑体字部分。
第二轮复习则要以专题为线,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到某一个具体的生物学事物或者生物学现象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模块专题的复习摸清知识点脉络,深入理解生物学现象。
第三轮复习则要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擅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实际的农业生产现象和技术、生物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传染病的防控和免疫现象、人体常见健康指标的测量等,这些应用既贴近生活又紧密联系书本。例如,中考题中曾考查过关于测量肺活量的知识,三次测量后要选择最大值、最小值、随机值,还是平均值呢?肺活量的生理指标是考查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的最大的通气能力,因此应该选择测量值中的最大值。
二、细节决定成败
人们常说“会而不难”,但对生物学科而言,很多同学常常“会”却丢分。在考试时,同学们应注意答题中的一些的细节,做到审题认真,仔细思考,辨别区分,落笔稳妥。
1.切忌书写错别字
中考生物试卷答题卡中书写错别字是不得分的。按照中考7∶2∶1的难度匹配规律,其实大多数文字填写的内容难度较低,因此写对字非常关键。下面对常见的易错字进行归纳:
扦插、嫁接、接穗、砧木、蛹、胚芽、捕食、盐渍、发酵、罐藏、黏膜、吞噬、溶菌酶、遮光器、碘液、输导组织、韧皮部、筛管、氮磷钾、雌蕊、花萼、蒸腾作用、佝偻病、胰腺、皱襞、膈肌、轮廓、瓣膜、肾盂、脊髓、肾小囊、滤过作用、心率、脉搏、巩膜、睫状体、耳蜗、蕨类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鱼鳍、鱼鳞、鱼鳃、翼、肱二头肌、屈肘、觅食、防御、迁徙、氨基酸等。
2.正确区分易混淆生物学名词
很多生物学名词有相同的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然而一字之差,生物学结论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相同的器官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上名称也不同。因此,在考试中同学们要注意一些相似名词、相近名词的区分和使用。下面进行归纳: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胚胎和胚盘、胎盘和胚盘、胚珠和胚、核区与核质、纤毛和鞭毛、腐生和寄生、自养和异养、生态平衡和碳氧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碳循环和水循环、早成鸟和晚成鸟、显性和隐性、生物成分和生物因素、翅和翼、附肢和体节、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石松和油松、乳酸菌和醋酸菌等。
例如,中考题曾考查银杏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的相关知识。由于银杏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所以银杏是典型的裸子植物。
3.同“形”图、同“类”图的连续性比较
近几年来,中考生物试卷中考查生物体的结构图知识的分值较高,这是因为从结构上认识一种生物,就能更深层次地掌握其生理结构特点,进而了解它的生态分布情况以及相应的生命活动规律。单独针对一个图的识记,不如链接更多“形似”的图来比较区分记忆,链接越多,思维框架就构建得越细致。区分有度,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会而不难”。
例如,细菌、酵母菌、病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图链接比较,外部看来都是单个个体,但是内部组成却有很大差异。同学们如果能从“会识图”进步到“能绘图”的程度就更好了。
三、临近考试,查缺补漏
很多中考题目都是教材上列举的实例或实例的变形,以及书后练习题的变形和改编,这些零散而细碎的内容往往是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所以在最后的复习阶段里,同学们不要再去练习拔高题。中考生物试卷中失分率较高的多半都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目。以解决识图题错误为例,建议同学们自己手绘重点结构图,对照教材,检查遗漏的结构内容以及相应的名称。其他类型错误建议同学们总结错题本,经常翻看識记,一一击破,更有针对性。
临近考试,同学们要加强答题时的书写规范性和时间分配的训练。练习模拟试卷时,同学们可以按照合理安排时间——认真仔细审题——字迹准确无误——混淆内容区分——答题运用标准语句等几个环节推进完成。确保时间分配合理化,提高答题准确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用框架体系对知识进行总结,多把教材上的实例和应用与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多问为什么,多记什么样,想好怎么用,再加上仔细认真的答题态度,相信你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加油!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