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探讨

2021-08-11 01:52吴清香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教学改革信息化

吴清香

摘要: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基本依托载体就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方式,因此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信息化;教学改革

小学阶段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旨在普及计算机教育,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展开论述。

一、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转移关注点。为此,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比赛的情境

小学生普遍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比赛情境,使学生兴致倍增【1】。比如,学习“键盘的操作”时,由于键盘操作和指法练习比较枯燥,所以小学生的练习兴趣不足。为此,笔者创设了比赛情境,要求学生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小学生都拼尽全力,自觉规范指法与坐姿,并且在输入速度方面也有所提升。

(二)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

在一开始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情境:“计算机就像是我们的人体一样,有很多的部件组成。计算机的外观:主要有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这几大部分。看不見的内部构造有CPU、内存、光驱、主板、硬盘、电源、软驱、显卡、网卡等。如果我们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CPU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因为它能够控制计算机,还可以进行运算;主板相当于人的血管和神经,它能够控制其他的硬件;声卡相当于人的声带,因为计算机所发出的声音都需要由声卡来完成;显卡相当于人的眼睛,因为它主要是显示图像的;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部,它可以显示大脑(CPU)处理的信息,它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输出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将计算机比作人体,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情境,能够直观、形象地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个硬件的功能,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二、鼓励探究学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了很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相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无趣,从而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改进与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方法,鼓励探究学习,使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都是经过自己的慢慢探索与发现,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能,而经传授获得的知识,反而会不牢固。比如,教学“PPT”的相关内容时,要教授学生插入图片,可以不必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联想WORD插入图片的方法,自己来摸索PPT插入图片的方法,并且对比其与WORD插入图片的异同。由于之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插入图片的方法,并且也掌握了PPT和WORD在插入图片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合作形式,倡导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互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也需要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探究学习更进一步【3】。如,在教学下载、保存资料的时,没有直授给小学生下载和保存资料的方法,而是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了一项任务——向来自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虽然小学生都生长于这片土地,但是对于家乡的了解并不全面,需要上网搜集资料,主要是一些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由于不知道如何下载,所以小组内的学生都聚集在一起讨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摸索着下载和保存资料的方法。很快,小组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获知了下载和保存资料的方法,小组长合理安排任务,将文字资料下载、图片资料下载和视频资料下载的任务分给了不同的成员,最后,通过小组展示方法和结果,教师引导总结并鼓励,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三、进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一个相关的任务问题,利用多种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学科是十分注重实践性的,如果仅仅是理论传授,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所获益。为此,教师应该提出具体的实践性操作任务,使任务驱动学生探究,驱动学生获得扎实的技能。

(一)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任务

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考虑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任务,循序渐进【4】。比如,教学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出了不理解的神情。针对学生不了解文件和文件夹这一情况,笔者先设计了一个绘画任务,绘画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项内容,他们在前面学习过绘画的相关内容,所以此次绘画任务的布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于程序窗口、菜单和工具按钮的认知与使用,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操作鼠标,保存绘画作品。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之后,笔者又布置了编写文章的任务,让学生打开写字板,将自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单地输入到写字板中,进行简单的编辑,并且进行保存。这个时候,学生发现桌面上有两个文件,而且图标是不同的,于是他们了解了文件的类型。同时,由于桌面上出现了不同的文件,进行文件管理这一任务便自然形成了。笔者布置了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资源管理器来分类进行文件管理,并且建立不同层次的文件夹,同时对前面的文件进行相应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等操作管理。

(二)因材施教,注重任务的可扩展性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设计同样的教学任务,就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任务获得最佳的发展【5】。为此,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一些优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能发挥自主能动性,调动自我认知进行扩展,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WORD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扩展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输入艺术字,并且加以调整和美化。学生在输入艺术字之后,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艺术字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艺术字变得更漂亮。又如,在PPT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布置一个可扩展性的任务——设计家乡介绍幻灯片,内容和版面由学生自由发挥。这个任务对于页码、资料和排版等并没有太过明确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的学生按照书上的范例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也有的学生设计了精美的PPT,图文并茂,大大超乎了我的意料。

四、进行学科整合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工具性与交叉性特点,充分结合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等学科,进行学科整合,使小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6】。

比如,学习了关于“WORD”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近期的作业输入至WORD中加以保存;学习PPT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的语文课程,设计学案,在PPT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以体现;学习画图之后,让学生结合美术课中所学的内容来进行电脑绘画……教师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进行学科整合,不仅能够使小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发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更多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后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的探索和思考,研究和总结,力求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学情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切实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黄凯.着点兴趣 规范操作 激励自信——基于小学计算机教学实践[J].中小学电教,2015年11期

[2]赵卓.如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11期

[3]周蒙刚.浅谈计算机教学的方法[J].好家长,2016年04期

[4] 张连福.探索小学计算机的课堂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5] 徐燕红.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6(04)

[6] 秦晓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05)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教学改革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美国《CSTA计算机科学教师标准》评介
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新英镑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