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平平
纽约因港口而兴,是国际贸易中心、全球信息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但一直以来,纽约在科技创新领域一度难言优势。如今,诸多科技公司纷纷入驻,从孵化器、初创公司到风投,纽约已从科创洼地一步步长成科创高峰,纽约的做法值得思考。
金融危机重创的转型
纽约的科创之路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纽约市政府发觉城市支柱性产业不能再由金融一家独大,“必须走出过度依赖金融业”成为共识。为摆脱路径依赖,纽约开始向科创之城进军。面对金融危机后的系列问题,纽约展开了一场关于“纽约如何建设科技之都”的大讨论,寻找纽约新的方向。
2009年,纽约发布《多元化城市:纽约经济多样化项目》,为降低金融业占经济比重,提出要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产业。2010年,又提出把纽约打造成新一代的科技创新之都。为扭转纽约的大学“文科强工科弱”格局,2010年12月,纽约针对性提出了“应用科学”计划,该计划希望通过政策来吸引全球优秀理工院校来纽约共建大学和科技园区。2015年发布的新十年发展规划《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中,再次明确了“全球创新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两年后,纽约宣布加强纽约市生命科学产业的创新生态。经过十多年谋划,许多高科技企业都选择落户纽约,构成一个横跨媒体、时尚、医疗等众多行业的科创生态系统。根据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的统计,纽约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创造了29.1万余个就业岗位,经济总量超过1247亿美元。有7500多家技术公司在2016年筹集了超过9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纽约市在过去十年中技术部门的就业人数增长了18%,继续处于技术领域创业发展的前沿。
瓶颈之下的突破
纽约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基础。以大学为例,纽约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9家重要学术机构,26家研究机构和医学中心,175家医院和实验室。此外,纽约大都市区医院和非盈利研究机构的研发经费全美排名第二,仅落后于波士顿地区;纽约市内的7所大学排名位于全国大学研发经费前200名,11个医院和研究中心排名全国非营利机构研发经費前200名;纽约的研究机构雇佣了科学界的1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39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全国范围内仅排在波士顿和湾区之后。
尽管纽约科研实力雄厚,却没有发展出硅谷这样的科研区,是由于纽约的科研成果缺乏商业转化。1983年至2008年期间,从哥伦比亚诞生的84家公司中,60家还在运营,然而只有7家在纽约市维持重要的业务;在过去的15年,洛克菲勒大学诞生的14家创业公司中,只有一家还留在纽约。纽约缺少一个根深蒂固的高科技生态系统来使得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和技术转化人员之间充分交流;此外,纽约还缺少经验丰富的高科技企业家,因为创业公司虽然有扎实的科学或者技术基础,却缺少管理经验,在初创期往往需要向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寻找建议。
面对系列瓶颈,纽约发展科创中心需对症下药。在纽约转型科创之城的众多举措中,有以下两点尤为关键。
其一,推出“应用科学计划”,为应用型的理工科人才创造环境。纽约曾经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创意型城市,理工人才在这里缺乏归属感。因此,2010年12月,纽约投入资源,推出“应用科学计划”,希望通过吸引世界顶级理工院校来共建大学和科技园区,培养一批优秀的应用科学人才,以弥补纽约在应用科学方面的短板。纽约的专家们对斯坦福大学进行了深入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科研必须与市场结合。因此,纽约市政府决定让大学与科技公司“联姻”,让学术研究更为产业化,打造新型大学和科技园。
在具体运作上,由获得资格的相关大学、机构或财团在市内经营一个新的或扩建科技园区,政府给予最高达1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资金。这一举措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例如,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康奈尔科技城,总投资20亿美元,面积18万平方米,已经成为纽约最为重要的科创园区之一。
其二,为进一步激发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提出了纽约生命科学产业振兴计划。2017年8月,纽约宣布将通过启动三个领域内的十个战略行动来加强纽约市生命科学产业的创新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比如,投资1亿美元创建一个应用科学园区,提供5000万美元用以增加生命科学科研设施网络;提供3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于生命科学业务的商业实验室;还投资1000万美元扩大生命科学启动设施孵化器网络;投资750万美元设立实习生岗位和生命科学课程,以及每年投入2000万美元配套资金支持早期业务。
成功转型的做法
纽约的成功转型有其自身特殊性,但在特殊性之外,亦有多条可供借鉴并且适用的做法。
第一,强调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引领作用,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比如,纽约在“应用科学”计划中,力推大学与企业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园,强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正因有了园区企业发展的依托,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会直接反馈到大学,增强了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性。
第二,灵活审批土地利用空间,激励市场对创新用地的供应。为吸引科创企业聚集,纽约一方面拿出政府产权的土地给园区主体合作运营,另一方面创新用地政策,灵活审批土地空间利用。例如,为解决商业用地中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和发展相关的用地需求,纽约土地主管部门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情况下,松绑多类用地用于医疗相关的研究与实验活动。此外,还探索政府和企业公私合作等形式激励市场对创新用地的供应。例如,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跟纽约房产商进行公私合作,以较低价格租下办公楼,开办联合办公空间,提供适合办公、教育的创新枢纽。
第三,税收减免、服务到位、提供住房,帮助科创主体降低成本。针对纽约市高商务成本的问题,纽约市政府对创新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或税收优惠,对创业者提供直接的政策优惠,符合城市主导的“新兴科技”企业,可获得每年30万美元税费抵免。为破解居住成本过高难题,2014年纽约推出了“经济适用房”计划,投资410亿美元,建设了20万套25平方米至28平方米的经济收入混合型公寓。该计划要求开发商将新建公寓的20%—30%以低价租给青年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等中低收入人群。这解决了高成本居住问题,极大程度上吸引了纽约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为科创之城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作者系现代快报社编委)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