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焦虑的纽约客,在处理个人问题的同时,试图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议。英国纪录片,一部活脱的纽约城市Vlog日记,纽约真奇妙,街头能遇上形形色色的人。一集一个关于生存和城市的思考,剪辑思路以及解说词都很有意思,有些镜头捕捉得相当妙!
点评:每一集都由John Wilson相同的旁白开启,“Hey New York”(你好哇,纽约)。面对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城市之一,对创作者而言,这里还有什么?导演本人举着相机走上纽约街头,他有点丧又野心勃勃,想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他“想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拍摄纽约”。 而他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做到了,用最随意的傻瓜式记录素材,二次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明明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人群、街道、地铁、餐厅、超市,竟然都被他编成了一幕幕彼此关联的日常戏剧。
继续秉持“硬核美食”的风格,突出“原产地”概念,将食物作为唯一主角。贵阳,中国西南中心城市,上千年歷史、独特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精彩的多民族文化、独立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历史上人员的迁徙融合,这些复杂多元的不同方面,最终都体现在食物里。本季共10集,每集时长10分钟,通过展现贵阳独特的烹饪手法和饮食习惯,发掘平凡美食之中的无穷智慧,以及隐藏在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变迁,勾勒出一幅具有指南性质的贵阳原产地物产美食地图。
点评:依旧是熟悉的味道,从地方食材出发,去挖掘美食的根源,不错。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基础食材出发,导演又挖掘出了更美味的食物和菜肴,真的让屏幕前的我垂涎三尺,这才是真正优秀的美食纪录片。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点评:文科生读这样一本书,的确是勉为其难了,不过各取所需罢了。这本奇书的定位是“科学普及读物”,也就是还算不得是理论专著,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同样非常有名而且很喜欢的哲学普及读物《苏菲的世界》。不管怎么样,36年前的这本奇书意外地加深了我对巴赫的理解:不论是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巴赫,都将是非常艰巨的行为。
钟声礼,推理新人作者,喜好日常推理与幻想的故事。创作风格受米泽穗信、森见登美彦、三津田信三影响,创作旨在写出自己想读的故事。曾凭《时钟不会撒谎》获第二届连城杯首奖、最佳创意奖。首部长篇获第一届QED推理小说奖首奖,由黑猫文库出版。
点评:我打7.5分,完全理解为什么能拿首奖,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完成度较高的、核心几场推理戏份都立得住的日常推理。多重解答虽不能说一浪高过一浪式的精绝,但某几个还是精彩的,尤其喜欢最终解答的余味,很玫瑰色,跟全书基调也很搭。从这些点说,已不辜负付梓成铅字的肯定。但我同时觉得部分内容过于枝蔓、琐碎,还有主角的“有些自我意识过剩”(作者语),还有不少处语言上有些随意(比如偶尔冒出的网络热句啥的),导致这本书在我心里到不了扎扎实实的8分。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
点评:这部作品让我获得科学与文学共有的崇高之感。在这里,崇高不是一种修辞,而是对舒适的生活与稳定的常规的反抗。这曾经是那些超凡脱俗的探险家的本能的价值观,人类栖居的边界与地理学的领域由此不断拓展,在山陵、在海洋、在森林、在沙漠、在冰原,人类之光渐次点亮。
任职广州中山大学,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电脑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