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邑 陈燕 王庆玲
【摘要】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著《雨中的猫》为例,探讨了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的文学文本教学方法,指出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跳出语言分析的局限,剖析文学文本的丰厚内涵,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文学文本;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何昌邑(1954-),男,重庆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和翻译;陈燕(1978-),女,云南普洱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和文化研究;王庆玲(1967-), 女,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学术性研究生《综合英语》”(项目编号:YH 2018-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英语》虽然是公共课,但是受到各类学校的关注和绝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位英语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息息相关。如今,《研究生英语》有多种教材,其内容也不断拓宽,怎样改革其教学方法值得探讨。本文以李光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第三版)中的《雨中的猫》为例,探讨了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的文学文本教学方法,旨在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水平。
《雨中的猫》是该教材第13课,其教学内容如下:课前是对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英文简介,课后是练习部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回答問题、词汇练习、口语练习与讨论。因为阅读理解和词汇练习是传统的语言检测项目,本文就回答问题、口语练习与讨论中所涉及的内容来探讨可能运用的教学方法。
该课文的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the setting of the story?”(该短篇小说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仅局限于文本介绍的背景“一对美国夫妇临时住在一家意大利宾馆里”,这就是囿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果以意大利为背景,将新历史主义批评带入文本批评会有新意,因为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美国阿肯色大学英语教授布克先生认为“把文学文本与其社会语境割裂开来没有意义,因为文学文本是复杂的社会‘变化或‘协商的产物”。据此,可以告知学生这一特定文本镶嵌着特定社会历史的物质内容:在1917年,18岁的海明威幻想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到意大利战场开救护车救助伤员,但是自己身受重伤,身上留下的227块弹片既是肉体创伤,更是心灵创伤。而今天的读者(学生)无法回归到海明威写作的20世纪初叶,无法体验世界大战的真实历史,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文本。因此,《雨中的猫》不仅映射出海明威的个人印记,还是海明威保存或者想忘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经历。
该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是“What ar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该短篇小说的主人翁是谁?)。回答该问题可以结合海明威的婚姻和女性主义观来讲解。《雨中的猫》的对话体现了夫妻关系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妻子看到弱小无助的猫饱受欺凌之苦,就想去拥有和保护它,而丈夫却冷漠地躺在床上看书,这是男权主义的隐晦表现。海明威一生离不开女人,他的四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波林·法伊拂、马莎·盖尔霍恩和马丽·韦尔什,都曾经帮助过海明威,而且都有家世和文学才华,而海明威与她们最终都有心灵隔阂。海明威自杀时,他的第四任妻子马丽·韦尔什就在楼上。
该课文的第三个问题是“What is the conflict of the story? And how the author present it?”(该短篇小说体现的冲突是什么?作者怎样呈现冲突?)。《雨中的猫》呈现的冲突是隐含的,一是这对美国夫妇的精神冲突,他们无法拥有心灵契合,这表现在妻子想寻找猫作为寄托,而丈夫则靠躺在床上来虚耗时光;二是妻子的内心冲突,那是无法言说的虚无,总是想摆脱空虚,但结果都是无效。
该课文的第四个问题是“What i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该短篇小说怎样结尾?)。该短篇小说的结尾表面上是女仆抱着一只条形花纹的猫来到妻子房间门口,似乎妻子所渴望得到的猫终于来了。但是,海明威到此就打住,没有给出妻子的反应故事就结束了。而且,前面妻子说的是“可怜的小猫(kitty)”,而最后女仆抱着的是一只条形花纹的大猫(cat)。海明威暗示实际上妻子所渴望的不是真正的愿望,只是空虚寂寞中的幻象,小猫也好大猫也好都无关紧要。
该课文的第五个问题是“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story?”(该短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回答该问题颇有挑战性,因为该短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首先,该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讲的是由于下雨,一对美国夫妇被迫待在意大利的一家旅馆中;妻子发现雨中有一只猫很可怜,就想去救它,但是出去后又找不到猫了。该故事与海明威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有不少对话,文体朴实,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毫无修饰或点缀的斧痕,但如果读者对其对话深而思之,就可部分窥破故事的表象而体会其主题。夫妻本来应该亲密无间,但是文中美国夫妇的对话隐含深深的隔阂。海明威抛弃了夫妻不和的具象,展示的是一幅表象上平静的画面,把夫妻之间的隔阂体现在冷淡的对话中,以此来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隔阂的实质,那就是心悸般的冷漠。
该课文的一个讨论问题是“Why does the author use ‘want 10 times when describing the wife's argument with her husband?”(描述妻子与丈夫争论时,为什么作者用了十次“want”?)。这很值得思考,惜墨如金的海明威为什么要用10次“want”来表达妻子想要这只猫呢?“want”一般被译为“想要”, 但是根据《简明牛津词典》对“want”的第一个定义“be without or deficiently supplied with”,其义是“缺失”。海明威重复使用“want”来表征妻子内心难以名状的“缺失”,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和真心交流,妻子与自己似乎最亲的人“丈夫”无法进行心灵沟通,“猫”成为一种弥补缺失的寄托,但是无法得到满足,留下的仅有虚无。
该课文的另外一个讨论问题是“Hemingway is known for his simplicity and style”。(海明威以其语言简洁和风格著稱)。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简洁朴实但是准确自然,他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体现了其“冰山原则”。《雨中的猫》没有冗长的从句,更缺失华丽的形容词,其中的动词明晰生动,名词精炼准确。海明威回避描述主人翁的家庭背景,人物的外观相貌,也避免讨论人物的思想感情,其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的是深邃的思想。《雨中的猫》中,夫妻之间简洁冷漠的对话极好地彰显了人物内心的荒原心态。
在《雨中的猫》中,海明威的文风有隐而不露的内涵,体现在对女主人翁的描述上。海明威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妻子的姓名,也未对她的教育背景、人生历程、专业职业等进行交代,这是海明威有意回避把她具体化。“她”可能是你,是我,是任何人,这是海明威给读者留下的自己解读的空间。海明威以寻猫情节来暗示她人生的虚耗,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虚耗的体现。夫妻在旅馆的情节暗示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家”,旅馆表面上是临时的居所,但是丈夫无聊地躺在床上看书的情节又像常态。作者揭示出此时“家”和“旅馆”没有本质区别,在揭示了人们处于精神荒原、生命耗在陌生的异国旅馆的同时,实质上指向了生命意义的放逐和自我存在的委顿。
《雨中的猫》中具有丰厚内涵的“等待”也彰显了海明威简洁的文风。这对美国夫妇在旅馆的等待不是等待雨停,而是表征了西方社会的无望的等待。这对美国夫妇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人际间一种荒诞关系,已经结婚但又无心灵沟通。表象上这对美国夫妇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但是那种无望的等待更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的虚无,虚化成另一种无形的荒诞:等待的不是雨是否停止,而是天天如此空虚失落,一种虚幻缥缈的等待,等待明天新的无望的等待。等待既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局,所以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局,最后连等待之意也无法界定,完成生命碎片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考试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在增长,怎样改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值得深入探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英语语言层面的分析为中心,往往关注学生考试的语言点,未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动力。本文以海明威所著《雨中的猫》为例,探索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文学文本的教学方法,希望内涵丰厚的文学文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全面培养其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光立.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3).
[2]M Keith Booker: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J]. White Plains N. Y: Longman, 1995.
[3]J B Sykes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Sixth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