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一线教师能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理念相融合,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在教学内容上与思政挂钩、在教学方法上与信息时代挂钩,在教学效果上彰显爱国与专业知识同时习得的一门既专又红的课程。本文以《岭南文化英语导读》为例,介绍外语通识课程教学与思政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机统一,以此作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语通识;岭南文化;英语
【作者简介】陈文宜(1981.05-),女,汉族,广东澄海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机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岭南文化英语导读”(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21]4号)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度“质量工程”教研教改项目“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课程思政模式初探”(项目编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9]4 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背景
2017年,“課程思政”写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在上海召开“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至此,课程思政已成为各高等院校争相落实的重要举措。根据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千校一面,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文化失衡与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的问题,表现为: 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结果造成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面对以上状况,立足课程与思政相结合,开发以英语为媒介、以独特的地方文化为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传承地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课程目标的跨校协作建设的英语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一、课程简介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与所在教学团队所开设的《岭南文化英语导读》是一门基于地方文化内容的英语课程,以主题内容(岭南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为驱动,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是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跨校合作,面向全校学生的外语选修课,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开课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累计授课人数接近1万人,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及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内容互动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广东本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各类文化主题内容的阅读、视听说和课后练习,让学生掌握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表达,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本课程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色,又彰显了地方特色;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渗透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本课程强调三个有机结合,即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需求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以及传统文化与信息化教学途径的有机结合。本课程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把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及岭南文化有机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满足地方学生实践、学习和兴趣的需求;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途径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来看,本课程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第一,如何通过对地方文化的讲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第二,该课程在课程与思政的结合中,创新点有哪些。
首先对于语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为一门外语选修课,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听和说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新的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词汇。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时用的媒介是英语,输出其学习成果也是以英语为媒介。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词汇和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自己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习得许多新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有想用英语来表达他们对岭南本土文化的冲动。总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这门课程做到了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整体输入和输出质量。
其次,在对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方面,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广东,属岭南地区。该地区既有共同的岭南文化,也有其各自的地方特色。来自粤东与粤西的学生在广州这个粤中地区城市经常用普通话交流彼此家乡的饮食、习俗、方言、地方名胜及名人等文化。在《岭南文化英语导读》中,我们不仅用英语去了解身边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还尝试用英语将这些文化现象介绍给外面的世界。这将逐步培养学生了解文化、吸取文化并能使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
同时,我们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调查及学生期末考核方式方面做了各种探索。
1. 教学资源方面,除了传统的书本讲授,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线上线下同时开课,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程中心为依托,建设了该课程的网络平台,实现了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究,并开通了课程的微信公众号,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线上的拓展资源与共享内容主要有视频(含本校教师以及本校学生自己录制的微课作品、网络上相关的微课视频、影视作品以及纪录片等)、音频(包括广播、音乐电影配音等)与课件相结合的多模态多媒体教学资源及相关的文献阅读和网站分享。
2.在课堂讨论方面,教师使用微助教、微信墙、二维码点名等小程序和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省时省力地在大班课中进行良好的互动、作业的检查和教师及时的反馈。
3.在教学效果调查方面,教师使用了问卷星、微信公众号评论等多种渠道达到更科学、更全面地收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各种反馈意见和建议。
4.在考核方式上,通过制作微课视频、PPT以及口语考试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三、课程的创新点
该课程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实现教学内容上课程与思政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语言的碰撞,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尝试。
首先,课程与思政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价值创造、能力培养、文化传播以及德育渗透四个方面:
价值创造方面,《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这门课程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传递了中华文化中极具精神文明价值与物质文明价值的各种文化遗产。
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上课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大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到岭南地区本土文化的影响。作为一门外语选修课,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听和说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新的與本土文化相关的词汇。
文化传播方面,在《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课程中,我们不仅用英语去了解身边这些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还尝试用英语将这些文化现象介绍给外面的世界。这将逐步培养学生了解文化、吸取文化并能使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
德育渗透方面,《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这门课就是用英语来了解和介绍岭南文化。德育渗透在该课程体现在以下几点:美德、品德以及善德育人。对岭南地区人杰地灵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德的传颂。而对岭南古迹的介绍,更多地激发了学生对本土文化厚重历史感的认可,并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语言的碰撞。学生一方面在学习英语,一方面对祖国的悠久历史,特别是对岭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等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和本土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将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也将是终其一生的。因此,对于这门课的价值创造的评判,可以有如下的标准,即能否激发起学生对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浓厚感情,并且去了解她、热爱她、传承她、宣传她,能用英语这门国际语言向全世界去介绍她,这便是设立《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这门课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四、 推广应用效果
基于校级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将《岭南文化英语导读》 作为试点,完成相关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包括课程网站的建设、微课的录制、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教材语料的建设等,方便教师开展基于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这将为众多二类本科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对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相结合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同时该课程开课以来收集了学生的课程作品上千个,其中微课作品数百个。对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90.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增强了其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有67.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提高了其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有69.41%学生认为该课程提高了其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年3月18日)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4]刘晓斌.学科互涉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技术——从创建学科教育技术学之必要性谈起[J].外语电化教学,2013(2):19-23,34.
[5]易兴霞.服务地方文化传播的高校英语课程开发探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72-77.
[6]张仁霞.语料库调查《新标准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内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