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芳 范燕敏 刘丽媛
摘要:本文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为研究工具,将2012—2020年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棕地修复的20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作相关知识图谱,可以实现棕地修复研究前沿、研究热点以及棕地修复未来发展趋势的可视化,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棕地;修复;知识图谱;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3
0 引言
棕地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超级基金法》。顾名思義,棕地即褐色的土地,是与绿地相对的专业术语[1],一般指受污染的工业废弃地。棕地具有以下特征:已经被使用或者开发,目前处于闲置或未被完全利用的状态,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在治理过程中存在较大障碍,城市服务功能缺失。
在棕地修复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先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初的棕地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植物群落的恢复上。美国“拉夫”运河事件的爆发,直接推动了美国针对棕地的立法工作,提升了全民对棕地的认知,也促成了超级基金对棕地项目的投入,人们第一次对棕地进行了定义,社会对棕地修复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开始关注棕地问题,并产生了大量与棕地修复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实践研究。
1 研究方法及数据采集
1.1 研究方法
利用Cite Space对与棕地修复相关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转换,最终呈现为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做法不仅能使棕地修复研究数据更加清晰明了,而且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利用Cite Space进行了共现网络分析和突现分析,时间分片间隔为一年。
1.2 数据采集
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为支撑,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20日,检索主题词为主题=(棕地)AND主题=(修复),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共检索到文献378篇。文献类型包含研究性论文、综述和资讯3种类型。为更有效地反映研究前沿和研究发展趋势,本文将文献甄选类别限制为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最终获得有效研究样本201篇。
对棕地修复相关文献年发文量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与棕地修复相关的研究文献总量显著增加。2016年“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成功举办,引发了棕地修复研究热潮,棕地修复研究文献数量达到峰值,2018年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略有下降,但总体呈稳定发展的态势(见下图)。
2 棕地修复研究热点及前沿
2.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中的核心词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可以了解棕地修复研究的关键点[2]。利用Cite 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热点关键词。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与被引频次成正比,中介中心性反映图谱中各知识单元间的连接情况。分析图谱可知,“生态修复”“污染场地”“风景园林”“土壤修复”“景观设计”“再开发”“再利用”等关键词是近20年来学者们的关注热点(见表1)。
为了突出棕地修复的研究热点,使用关键词聚类命令建立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得到聚类指标。对聚类指标的中心性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发现,棕地修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共沿着25个方向发展,其中主要方向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城市双修、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
第一个发展方向为污染场地,主要围绕“化工厂”“城市发展”“土地储备”“工业用地”几个关键词展开。进一步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话题主要有化学工业污染生态环境的防治对策、棕地土壤污染防治途径、城市扩张与工业发展动态平衡等。针对受污染的棕地,应该寻其本、究其源。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量化,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付费”的原则[3]。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欠缺,可以通过整治棕地生态环境,提升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生态休闲空间,从而减少农田以及绿地的开发,减少土地资源占用和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4]。
第二个发展方向为土壤修复,棕地修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壤修复方面,土壤修复鼓励就地处理,以免对其他场地造成二次污染。棕地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土壤污染物不超过其自净能力范围时,可以依靠地下水循环、有机物降解等方式实现土壤净化。这个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标准”“环境风险评价”“化学物质”几个关键词展开。进一步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话题主要有棕地开发与再利用的途径、棕地土壤修复技术、场地环境质量和风险评估途径。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环境评估标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用标准和场地具体风险评价标准。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评估标准,以求对棕地的环境评估更为细致。
第三个发展方向为城市双修,“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主要围绕“景观再生”“城市棕地”“后工业景观”“景观设计”“城市棕地”“棕地治理”等关键词展开。进一步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话题主要有废弃工业用地景观改造设计、棕地生态修复及生态网络体系重构途径。现阶段,我国已有诸多成功的棕地生态修复案例,如岐江公园、上海世博公园、哈尔滨群力乡生态园和上海辰山植物园,这些案例得到了业内(美国园林学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可。
2.2 研究前沿
CiteSpace 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确定研究前沿[5]。研究前沿往往代表最先进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对比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发现,棕地修复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基本相契合(见表2)。
2008年6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中国土壤污染的重大问题、政府的具体要求、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行动措施。2009年,中国的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陆续完成,这些标准包括《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2009—2012年,研究则围绕土壤修复、环境风险评价等涉及棕地修复的基础性问题展开。
2013年,中国科学院发布《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主题为“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提出了我国环保与法律认识不足的问题。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2013—2017年,“可持续发展”“污染场地”“工业遗产”“基金法”等关键词相继突现,棕地修复开始涉足生态文明、文化保护领域。
2017年,各城市开始制定“城市双修计划”,对城市风貌进行修补,对城市生态进行修复。学者们对棕地修复的关注点也开始转移到生态修复、城市棕地、城市双修上。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协助已经退化、损害或者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来的发展轨迹[6],棕地修复开始走向新纪元。
棕地修复研究前沿与国家时事政策息息相关,政策导向已然成为棕地修复研究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导向,对公民生态文明理念的灌输,也不断推动棕地走向生态修复之路。
3 棕地修复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可以直观反映某一研究领域在特定时间的发展状态,从而间接推演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图谱可以发现,2016—2020年,“生态修复”“风景园林”两个关键词的引用频次、中心性、聚类程度都随时间的推进而提升,而“土壤污染”“污染场地”等关键词的指标则呈下降状态。
近年来,棕地修復项目的数量持续增长,棕地修复的话题在各行业持续升温,尤其在风景园林行业的风头正盛。分析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风景园林期刊《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发现,在2013—2019年这7年间,关于棕地修复的文章共41篇,年刊发量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关于棕地修复改造的项目也屡获殊荣,单看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分析规划类和综合设计类这两类奖项中,在2013—2019年获奖的作品中,棕地项目近半。
2016年,棕地再生与修复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聚焦中国的棕地问题。会议通过了《2016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宣言》,提出了六条核心行动纲领,为棕地生态修复领域的学者和实践人员提供了参考和指引,棕地生态修复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4 高被引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论文被引量反映了施引者对论文作者思想和观点的认同与理解。排名靠前的被引文献可看作对应作者在某领域的代表作品,其文献阐明的观点亦是作者就某个问题的看法,也间接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利用Cite Space可以分析出高被引作者,结合知网计量分析可视化查询和作者的高被引文献,进而获得棕地修复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析表3数据可知,郑晓笛、冯萤雪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最高。郑晓笛为清华大学博导,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冯萤雪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云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综合棕地修复相关文献被引机构发现,针对棕地修复的研究开始向风景园林学科和规划设计发展。同时,高校专业学科研究也引领和带动了棕地修复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进一步分析文献发现,棕地修复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而风景园林则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
5 结语
利用Cite Space对2012—2020年知网数据库棕地修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棕地修复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扩张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第二,国家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已然成为棕地生态修复的根本动力;第三,实现棕地修复的根本途径是利用风景园林学科涵盖的专业知识,对棕地进行有效的“绿色”修复。
在世界范围内,风景园林体系被当代设计师作为应对工业时代弊病与现代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景观系统因其显著的矫正性功效被称为“一种治愈工业时代创伤的药膏”。在棕地修复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在与棕地修复相关的各个学科中起桥梁和统筹作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物质、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涵盖了棕地修复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且最终将构想落在物质空间,因而规范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加强高校教育,是推动棕地修复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肖龙,侯景新,刘晓霞.国外棕地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142-147.
[2] 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39-41.
[3] 卢新海,李培培,王玥.棕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6):61-72.
[4] 黄春晖,高峻.生态构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4):52-55.
[5] 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02):240-243.
[6] 何姗.棕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4-5.
作者简介:徐艳芳(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建筑与规划设计。
范燕敏(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